《看书读报》之第四十九:鲁迅为什么要写《出关》

标签:
鲁迅小说出关看透社会本质内心苦闷落寞文化 |
分类: 传统文化 |
《看书读报》之第四十九:鲁迅为什么要写《出关》
鲁迅为什么要写《出关》
http://s3/mw690/4bb1c7f5gx6CGRjvTjQc2&690
[原文节选]
一过就是三个月。老子仍旧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先生,孔丘来了哩!”他的学生庚桑楚,诧异似的走进来,轻轻的说。“他不是长久没来了吗?这的来,不知道是怎的?……”
“请……”老子照例只说了这一个字。
“先生,您好吗?”孔子极恭敬的行着礼,一面说。
“我总是这样子,”老子答道。“长久不看见了,一定是躲在寓里用功罢?”
“那里那里,”孔子谦虚的说。“没有出门,在想着。想通了一点:鸦鹊亲嘴;鱼儿涂口水;细腰蜂儿化别个;怀了弟弟,做哥哥的就哭。我自己久不投在变化里了,这怎么能够变化别人呢!……”
“对对!”老子道。“您想通了!”
大家都从此没有话,好像两段呆木头。
大约过了八分钟,孔子这才深深的呼出了一口气,就起身要告辞,一面照例很客气的致谢着老子的教训。
老子也并不挽留他。站起来扶着拄杖,一直送他到图书馆的大门外。孔子就要上车了,他才留声机似的说道:
“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茶去吗?……”
孔子答应着“是是”,上了车,拱着两只手极恭敬的靠在横板上;冉有把鞭子在空中一挥,嘴里喊一声“都”,车子就走动了。待到车子离开了大门十几步,老子才回进自己的屋里去。
“先生今天好像不大高兴,”庚桑楚看老子坐定了,才站在旁边,垂着手,说。
“话说的很少……”
“你说的对。”老子微微的叹一口气,有些颓唐的回答道。“可是你不知道:我看我应该走了。”
“这为什么呢?”庚桑楚大吃一惊,好像遇着了晴天的霹雳。
“孔丘已经懂得了我的意思。他知道能够明白他的底细的,只有我,一定放心不下。我不走,是不大方便的……”
“那么,不正是同道了吗?还走什么呢?”
“不,”老子摆一摆手,“我们还是道不同。譬如同是一双鞋子罢,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
“但您究竟是他的先生呵!”
“你在我这里学了这许多年,还是这么老实,”老子笑了起来,“这真是性不能改,命不能换了。你要知道孔丘和你不同:他以后就不再来,也再不叫我先生,只叫我老头子,背地里还要玩花样了呀。”
“我真想不到。但先生的看人是不会错的……”
“不,开头也常常看错。”
“那么,”庚桑楚想了一想,“我们就和他干一下……”
老子又笑了起来,向庚桑楚张开嘴:
“你看:我牙齿还有吗?”他问。
“没有了。”庚桑楚回答说。
“舌头还在吗?”
“在的。”
“懂了没有?”
“先生的意思是说:硬的早掉,软的却在吗?”
“你说的对。我看你也还不如收拾收拾,回家看看你的老婆去罢。但先给我的那匹青牛刷一下,鞍鞯晒一下。我明天一早就要骑的。”
[阅读心得]
《出关》是鲁迅先生晚年所写《故事新编》里的一篇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说的是有关老子与孔子的故事。本故事的主角是老子,因为“出关”者就是老子。小说中的老子,他主张“功遂身退”。由于老子成功地“点化”了孔子,老子的“任务”已经完成,所以就无需任何功名了。小说的末尾,是老子与他的学生庚桑楚的一段对话,内容是关于阐述“道”之精义所在。老子的“道”其精义是:人要保持柔弱才能长久;如果处处逞能,事事表现刚强,就很容易被折断。
鲁迅的许多作品,曾引起较大的争议,他的《故事新编》中《出关》也不例外。大家一直在争论,其争论的要点是:老子为什么要“出关”?鲁迅为什么要写《出关》?
解读这篇小说的“关键”是:第一,要弄清楚老子为什么要“出关”以及“出关”的“关”到底意指何物?第二,我们怎样看待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以及他对这种处境的认识和态度?
http://s6/mw690/4bb1c7f5gx6CGRv1QZ765&690
我们就从小说中的老子为什么要“出关”谈起吧。
我个人认为:老子的“出关”,主要原因是他“看透了”当时的社会本质,老子是“出于无奈”而被迫出关的。如果您同意我的看法,那就顺理成章的认为:鲁迅先生之所以写《出关》,是因为他精神上的落寞,使得鲁迅在感受“凄凉”的同时而萌生了“隐意”。但是,出于当时的时局,不管是从主观和客观上方面来看,鲁迅先生的“隐意”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所以,《出关》这篇小说真实地反应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内心苦闷,是先生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上面已经说过,小说中的老子,他的“出关”是因为看透了社会本质,是出于无奈而被迫出关的;现实生活中的鲁迅,他之所以要写《出关》,则是客观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态。鲁迅先生的“本意”是在毫不爱惜地“送走”出关的老子。在小说中,老子确实是一个“全身心都浸淫着孤独感”的老人形象,鲁迅先生是一丁点儿也没有将老子“漫画化”的。
http://s12/mw690/4bb1c7f5gx6CGRB4aq78b&690
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孤独和悲哀,的的确确是弥漫在鲁迅先生众多的小说、散文和一部分杂文中的“基本情调”。鲁迅先生的“孤独和悲哀”是与他的身世和性格有关的。少年时期的鲁迅,家道中衰,父亲早逝,由此而感到的是世态炎凉;青年时代的鲁迅,理想幻灭,使他对于“非凡人物”有一种倾心的推崇,对于“凡人和庸人”则怀着深深的怀疑和鄙弃。鲁迅先生崇拜卓越不群的人,他自己也执着地追求着伟大的理想。这种“推崇”和“执着”,既成就了鲁迅性格中的韧性和刚强,也造成了萦绕他一生中的孤独感和悲哀感。
大家知道:鲁迅在生前,是最不愿意别人给他戴“导师”、“权威”等这些“纸冠”的。但是,在生活上,鲁迅又是最推崇这样的人,并且也是一直认真的扮演着这种角色的。现实生活中的鲁迅,好比《出关》中的老子那样:孔子多次向老子请教,守关吏也要求老子“讲学”。当我们联想到鲁迅先生在生前所指导过学生的一些情况,其中不乏像徐懋庸之流这样让鲁迅侧目的“左翼作家”;再联想到鲁迅先生在当时“左翼”文化界的“旗手”地位,人们就不难发现:小说中的“老子”,是有小说作者鲁迅先生本人的影子的!
是啊,英雄的身份会让人有满足感,也会使人感到孤独和沉重。晚年的鲁迅,是不是也有过“老子出关”时的那种孤独呢?我个人认为是有的。其原因至少有二:一是对于当时的“左翼阵营”本身的某种失望,这从《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中是能够看出的;二是对自己的生命和工作的反思。由此“反思”所带来的虚无感和怀恋感,这是人之常情,是不会因其是“左翼”或“右翼”而改变的。
http://s7/mw690/4bb1c7f5gx6CGRIBiZ086&690
综上所述,对于小说《出关》所争论的要点,即:老子为什么要“出关”、鲁迅为什么要写《出关》这两个“关键问题”,我这里斗胆谈了一点粗浅的看法,目的是抛砖引玉,敬请方家拍砖。明代人徐渭《又奉师季先生书》中曾说过:“事迹已亡,典故无考,彼为臆说,而我亦未尝身经者,则姑阙其疑耳。”清代人张之洞《輶轩转语·语学》一文中还说:“空谈臆说,望文生义,即或有理,亦所谓郢书燕说耳。”我的上述言论,可能全是望文生义,郢书燕说。见智见仁,敬请网友们指教。谢谢!
http://s16/mw690/4bb1c7f5gx6CGRNq3fhdf&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