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书读报》之第四十九:鲁迅为什么要写《出关》

(2013-09-16 09:39:35)
标签:

鲁迅小说

出关

看透社会本质

内心苦闷落寞

文化

分类: 传统文化

看书读报》之第四十九:鲁迅为什么要写《出关》

 

鲁迅为什么要写《出关》

 

http://s3/mw690/4bb1c7f5gx6CGRjvTjQc2&690 

 

[原文节选]         鲁迅:《出关》

 

一过就是三个月。老子仍旧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先生,孔丘来了哩!”他的学生庚桑楚,诧异似的走进来,轻轻的说。“他不是长久没来了吗?这的来,不知道是怎的?……”

“请……”老子照例只说了这一个字。

“先生,您好吗?”孔子极恭敬的行着礼,一面说。

“我总是这样子,”老子答道。“长久不看见了,一定是躲在寓里用功罢?”

“那里那里,”孔子谦虚的说。“没有出门,在想着。想通了一点:鸦鹊亲嘴;鱼儿涂口水;细腰蜂儿化别个;怀了弟弟,做哥哥的就哭。我自己久不投在变化里了,这怎么能够变化别人呢!……”

“对对!”老子道。“您想通了!”

大家都从此没有话,好像两段呆木头。

大约过了八分钟,孔子这才深深的呼出了一口气,就起身要告辞,一面照例很客气的致谢着老子的教训。

老子也并不挽留他。站起来扶着拄杖,一直送他到图书馆的大门外。孔子就要上车了,他才留声机似的说道:

“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茶去吗?……”

孔子答应着“是是”,上了车,拱着两只手极恭敬的靠在横板上;冉有把鞭子在空中一挥,嘴里喊一声“都”,车子就走动了。待到车子离开了大门十几步,老子才回进自己的屋里去。

“先生今天好像不大高兴,”庚桑楚看老子坐定了,才站在旁边,垂着手,说。

“话说的很少……”

“你说的对。”老子微微的叹一口气,有些颓唐的回答道。“可是你不知道:我看我应该走了。”

“这为什么呢?”庚桑楚大吃一惊,好像遇着了晴天的霹雳。

“孔丘已经懂得了我的意思。他知道能够明白他的底细的,只有我,一定放心不下。我不走,是不大方便的……”

“那么,不正是同道了吗?还走什么呢?”

“不,”老子摆一摆手,“我们还是道不同。譬如同是一双鞋子罢,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

“但您究竟是他的先生呵!”

“你在我这里学了这许多年,还是这么老实,”老子笑了起来,“这真是性不能改,命不能换了。你要知道孔丘和你不同:他以后就不再来,也再不叫我先生,只叫我老头子,背地里还要玩花样了呀。”

“我真想不到。但先生的看人是不会错的……”

“不,开头也常常看错。”

“那么,”庚桑楚想了一想,“我们就和他干一下……”

老子又笑了起来,向庚桑楚张开嘴:

“你看:我牙齿还有吗?”他问。

“没有了。”庚桑楚回答说。

“舌头还在吗?”

“在的。”

“懂了没有?”

“先生的意思是说:硬的早掉,软的却在吗?”

“你说的对。我看你也还不如收拾收拾,回家看看你的老婆去罢。但先给我的那匹青牛刷一下,鞍鞯晒一下。我明天一早就要骑的。”

 http://s2/mw690/4bb1c7f5gx6CGRrgtW191&690

[阅读心得]

《出关》是鲁迅先生晚年所写《故事新编》里的一篇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的是有关老子与孔子的故事。本故事的主角是老子,因为出关”者就是老子小说中的老子,他主张“功遂身退”。由于老子成功地“点化了孔子,老子的“任务已经完成,所以就无需任何功名小说的末尾,是老子他的学生庚桑楚的一段对话,内容关于阐述“道”精义所在。老子的“道”其精义是:人要保持柔弱才能长久;如果处处逞能,事事表现刚强,就很容易被折断。

鲁迅的许多作品曾引起较大争议他的故事新编出关也不例外大家一直在争论,其争论的要点是:老子为什么要“出关”?鲁迅为什么要写《出关》?

解读这篇小说的关键”是:第一,要弄清楚老子为什么要“出关以及出关到底意指何物?第二,我们怎样看待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以及他对这种处境的认识和态度?

 

http://s6/mw690/4bb1c7f5gx6CGRv1QZ765&690

 

我们就从小说中的老子为什么要“出关”谈起吧。

我个人认为:老子的“出关”,主要原因是他“看透了”当时的社会本质,老子是“出于无奈被迫出关的。如果您同意我的看法,那就顺理成章的认为:鲁迅先生之所以写《出关》,是因为他精神的落寞,使得鲁迅在感受凄凉的同时萌生了“隐意”但是,出于当时的时局,不管是从主观和客观上方面来看,鲁迅先生的“隐意”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所以,《出关》这篇小说真实地反应了鲁迅先生晚年内心苦闷,是先生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上面已经说过,小说中的老子,他的“出关是因为看透社会本质,是出于无奈而被迫出关的;现实生活中的鲁迅,他之所以要写《出关》,则是客观地反映了他当时复杂心态鲁迅先生的“本意”是在毫不爱惜地走”出关的老子。在小说中,老子确实是一个“全身心都浸淫着孤独感”的老人形象,鲁迅先生是丁点儿没有将老子“漫画化”的。

 

http://s12/mw690/4bb1c7f5gx6CGRB4aq78b&690

 

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孤独和悲哀的的确确是弥漫在鲁迅先生众多的小说、散文和部分杂文中的基本情调鲁迅先生的“孤独和悲哀”是与他的身世和性格有关。少年时期的鲁迅,家道中衰,父亲早逝,由此感到的世态炎凉青年时代的鲁迅,理想幻灭,使于“非凡人物”有一种倾心推崇,对于“凡人和庸人则怀着深深的怀疑和鄙弃。鲁迅先生崇拜卓越不群的人,他自己也执着地追求着伟大的理想种“推崇”和“执着”,既成就了鲁迅性格中的韧性和刚强,也造成了萦绕他一生的孤独感和悲哀感。

大家知道:鲁迅在生前,是最不愿意别人给他戴“导师”、“权威”“纸冠”的。是,生活,鲁迅又推崇这样的人,并且也是一直认真的扮演这种角色的。现实生活中的鲁迅,好比《出关》中的老子那样:孔子多次向老子请教,守关吏也要求老子“讲学”当我们联想到鲁迅先生在生前所指导过学生的一些情况,其中不乏徐懋庸之流这样让鲁迅侧目的“左翼作家”;再联想到鲁迅先生当时“左翼文化界的“旗手”地位,人们就不难发现:小说中的“老子”,是有小说作者鲁迅先生本人影子的!

是啊,英雄的身份让人有满足感,也使人感到孤独和沉重。晚年鲁迅不是也过“老子出关时的那种孤独呢?我个人认为是有的原因至少有二:一是对于当时的“左翼阵营本身的某种失望,从《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中看出的;二是对自己的生命和工作的反思由此“反思”所带来的虚无感和怀恋感,这是人之常情是不会因其是“左翼”或“右翼”而改变的。

 

http://s7/mw690/4bb1c7f5gx6CGRIBiZ086&690

 

综上所述,对于小说《出关》所争论的要点,即:老子为什么要“出关”、鲁迅为什么要写《出关》这两个“关键问题”,我这里斗胆谈了一点粗浅的看法,目的是抛砖引玉,敬请方家拍砖。代人徐渭又奉师季先生书中曾说过:“事迹已亡,典故无考,彼为臆说,而我亦未尝身经者,则姑阙其疑耳。”清代人张之洞輶轩转语·语学一文中还说:“空谈臆说,望文生义,即或有理,亦所谓郢书燕说耳。我的上述言论,可能全是望文生义,郢书燕说。见智见仁,敬请网友们指教。谢谢!

                         2013年9月16日于听雨斋

 

http://s16/mw690/4bb1c7f5gx6CGRNq3fhd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