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听歌》之第四十五:一生爱好是天然

标签:
牡丹亭游园杜丽娘青春觉醒至情纯情文化 |
分类: 文艺散文 |
一生爱好是天然
http://s12/mw690/4bb1c7f5gdaabc7ecd11b&690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听到的戏文是《牡丹亭》第十出《游园》。由于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封建社会里,贵族家庭出身的青年女子大多都会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出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戏曲一直得到闺中少女的喜爱和认可。鹤睫《红楼本事诗》中写道:“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侬心事。”在此出戏曲的艺术魅力之强烈感染下,林黛玉自然会身同感受,迸发共鸣。
据史书记载,汤显祖《牡丹亭》问世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由于剧本《牡丹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能够受到她们的青睐。明代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主要描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这是她走向反抗和追求叛逆之路的开始。
《游园》这出戏由六支曲子组成,它们分别是《绕地游》《步步娇》《醉扶归》和《皂罗袍》《好姐姐》《尾声》。其中,前三支曲子《绕地游》《步步娇》《醉扶归》,主要描写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后三支曲子《皂罗袍》《好姐姐》《尾声》,主要描写杜丽娘游园中的所见所感。
这里对这六支曲子简要的介绍、赏析如下: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绕地游》这曲子,描写杜丽娘对深闺内院寂寞生活的厌倦和春光撩人,青春向往的心态。杜丽娘一梦醒来,莺鸟鸣唱,春光是那样撩人。而杜丽娘却被禁锢在狭窄、冷寂的“小庭深院”中,百无聊赖地听凭沉香燃尽,针线活也没心思去做了。杜丽娘问道:为什么今年我对于春天的关心和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呢?
《绕地游》后面的《乌夜啼》:“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是作为剧中人物的上场诗,是戏剧“念白”的一部分,不是唱词。“望断”,一直望到尽头,表示望的时间久长。“宿妆残”,是说昨天梳妆的发髻散乱,今天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作者通过凭栏呆望这一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杜丽娘对洒满春光的自由天地的憧憬和向往。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接下去,写杜丽娘对镜梳妆,这里着意表现女主人公天真娇羞的神态。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明明是人照镜子却偏说镜子把自己的半边面容偷偷照了进去。一个“偷”字,颇堪回味,似乎镜子已偷窥到了姑娘春情荡漾的内心隐秘,把怀春少女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这曲《醉扶归》主要是写杜丽娘梳妆完毕,丫鬟春香夸她打扮得好而引出丽娘顾影自怜的那种神态,以及她珍惜青春却又无人赏识的那种孤单情怀。
“你道是翠生生出落的裙衫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句是这支曲子的“曲眼”,是关键句,意思是说女主人公天生的本性就是爱美。这是杜丽娘自然升腾的青春憧憬的直言告白,也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否定与挑战。
以上三支曲子,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景语的点染来描写的,借以刻画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先写孤锁深院,韶华虚度,春光撩人;再写对镜梳妆、欲行又止;顾影自怜,情思摇漾。接着,在丫鬟春香陪同下,杜丽娘先到后花园,戏曲也正式进入“游园”部分。于是,杜丽娘见到满园春色,不禁发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深沉感慨。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是杜丽娘哀怜自己一生囿于闺阁之中,竟然不知外面的世界是这样的精彩,真是流年似水啊!游园之前,她竟已是十多年岁月虚度,于是乐尽悲来。杜丽娘在这满目的春光里,看到了衰败与凋零,看见了命运的冷漠:“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时她才知道,越是美好,越是脆弱;越是留恋,越是无常。牡丹开得再好终会凋零,青春再美终会过去;美眷如花,任你风华正茂,那水样的年华早已在指间汩汩地流走了。这里的杜丽娘不仅是对春去何急的哀叹,更是对青春短暂、人生无常的觉悟。杜丽娘在游园无意道出了“天机”,这正是我国传统戏曲举重若轻的妙处,也是我国文人受到宋明以来“禅宗”世俗化风气的影响。
是啊!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被描绘得有几分“自恋”,更有几分“自怜”,但却不是做作,反而更加动人。如果不是这样,她就不是杜丽娘了!
面对满园的春光,杜丽娘心里明白:她的青春,她的美貌,终有一天也会“雨打风去吹”,都会“付与那断井颓垣”。杜丽娘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咏叹着园林美景,她哀悼着锦绣年华,这无一不是她在因为心灵深处对于青春的无法安放的无奈。时光太珍贵了,她生怕自己稍一疏忽便会辜负这美好的年华。
http://s11/mw690/4bb1c7f5gdaabde4768fa&690
四百年前的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在“程朱理学”的压制下,身心都受到沉重的禁锢。特别是对广大妇女的束缚更为深重,使她们沦为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剧本中的大家闺秀的杜丽娘,她背着父母游园,当她看到花园里“姹紫嫣红开遍”的美景,发出了“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感叹,激发了自身人性意识的觉醒。她寄希望于爱情,希望在她最美好年华里,有个心爱的人厮守身边,她这一生也就不算徒劳了。可是,身处深闺的她,是很难以正常地邂逅爱上她的“白马王子”的,除非她在梦中。自己的心上人不知何处,这对于独在空闺的杜丽娘来说,良辰美景也只不过是虚设。所以,杜丽娘缓缓唱道:“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杜丽娘心里明白,只有爱情才配得上自己的青春年华。也正是如此,她才会那般地奋不顾身,生生死死。由之可知,整出“游园”,都是为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幽会进行铺垫的。
接下来,杜丽娘有了南柯一梦,与柳梦梅梦中相爱;她梦醒后又是那样的苦苦思念情人,不久就抑郁而死。再往来,杜丽娘三年后复生,最终得以与柳梦梅结成眷属。作者汤显祖采用浪漫主义手法,积极、大胆地表现了当时处于封建桎梏下的中国人民渴望自由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牡丹亭》的情节跌宕起伏,唱词简洁凝练,寄托着作者汤显祖的理想与情感。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牡丹亭》中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中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尽管杜丽娘还没有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轨道,她所追求的个性解放尚未能脱离封建思想的藩篱。但是,《牡丹亭》中杜丽娘那种勇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不愧是一位向往烂漫春光的“先行者”!所以,汤显祖的《牡丹亭》成为我国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之后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杜丽娘也成为人们心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成为至情与纯情的青春偶像。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今天再欣赏这部不朽名著,它所运用的许多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比如,心理分析、意识流等等,也是《牡丹亭》魅力不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