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趣谈》之第四十七:杓长杓短勿复云

标签:
祭灶节官场惯例瞒上不瞒下金庸政治学文化 |
分类: 传统文化 |
《民俗趣谈》之第四十七:杓长杓短勿复云
杓长杓短勿复云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一年一度的祭灶节。
“祭灶节”民间也叫“小年下”。因为从这天开始,“年”便迈着细碎的脚步,袅袅娜娜地盛装走来,进入寻常百姓家。
从孩提时代开始,我家对于“祭灶”都是十分重视的。每到腊月上旬,家乡的街面上总会摆满“杨柳青木版画”,那五彩缤纷的水印“灶王爷”神像,家家都会“请”回来一张,准备在除夕晚上“推陈更新”,替换下烟熏火燎360天的旧灶王神像。新灶王神像的两侧,往往用红纸写小对联一副,内容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至于横批一般都是“一家之主”这四个字。
祭灶时的供品,大多为灶糖、灶饼之类。这是因为,灶王爷这一天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所在人家的功过,所以需要用糖和饼塞满他的嘴。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软”,这样就能够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为自家多多美言几句。儿时的我,是不理会灶王爷的“潜伏”“卧底”功能的,只晓得吃灶糖、灶饼,必须要等到祭灶的仪式举行后,灶王爷吃过了,我们小孩儿才能吃。
祭灶那天,母亲早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洗擦得干干净净。她是不让小孩子在厨房里撞来撞去的,生怕碰碎碗盏。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话,不能乱说。晚饭毕,母亲在灶台上摆满供品,插上香烛,虔诚地祷告。然后让我和弟弟到外面放鞭炮,等我们放完鞭炮回到屋,发现母亲已经撕下贴在墙上的彩印的灶王像,然后拿过灶王像放在门口烧化。烧掉灶王像后,母亲还要烧些纸钱,说是送灶王爷上天的路上用的盘缠。母亲一边烧,一边嘴里边念诵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口诀。那时的我,对于这一切根本不感兴趣,只顾瞧着那灶台上一盘盘的灶糖、灶饼,垂涎欲滴,恨不得快点儿祭灶结束。
一看到灶王像焚烧完毕,我就一马当先地上前抢吃供品,结果被母亲训斥一顿,说什么:“灶王爷眼尖耳长着呢!不管你干了什么错事、坏事、讨人嫌的事儿,都会被先记下账,等见玉皇大帝时都被揭出来,那时就会大祸临头!”母亲的一席话,吓得我再也不敢动手动脚了。
那时的我却一直纳闷:难道灶王爷真是如此神通广大吗?随着我一天天长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像我这一代人早已没有人去相信、去供奉“灶王爷”了。昔日威风凛凛的“灶王爷”,早已香火已断、风光不再了!
“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岁月匆匆,如今我家早已不供灶王爷神像了。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糖、灶饼我家还是要买一大盘的,否者就没有了祭灶节日的气氛。但是,买来的灶糖、灶饼谁来吃呢?我和老伴儿血糖高,不敢吃;小孙女、小外孙说:灶糖粘牙,没有巧克力味道好,不愿吃!我家虽然年年要过祭灶节,但这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善意保存和美好记忆。祭灶的风俗的确是渐渐淡化,最终必将会慢慢地远离人们的生活。我衷心地希望祭灶这一民间习俗不要再继续淡化,更不愿意它慢慢地远离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今年的祭灶节却是这样的冷冷清清。在百无聊赖中,我顺手抄起了一本《论语》。打开《论语》,我立即联想起了孔老夫子关于祭灶“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那人人皆知的那句名言。为什么“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呢?是因为人人都怕他,怕灶王爷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
专职“打小报告”的灶王爷,严格说起来,是个公认的贪官。想一想吧,你只要虔诚祈祷一番,再往他嘴里抹一点粘牙的灶糖,他就会“上天言好事,回宫九降吉祥”,人们笃信“一个糖瓜三炷香,灶王回宫保安康”。就连那些贫穷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人,也会煞有介事地祝告说:“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小子过的苦,明年再请您吃糖。”
宋代大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诗》,把祭祀灶王爷作了生动深刻的描述,不无讽刺的意味,品读起来则是别有一番情趣。诗曰:
范成大的这首祭灶诗,生动的描绘出一幅祭灶的风俗图画,保留了古代祭灶的传统元素。在诗里,人们用煮烂的猪头肉、鲜鱼和豆沙馅粉团作为供品,因为要贿赂灶王爷,所以参与的人不能太多,只能由主家男人主祭,女人一律回避。此时只要供上酒水,焚烧纸钱,就该祷告灶王爷心满意足了。至于家里曾经的婢女打闹、猫狗祸乱、杓长杓短都不用计较了,无论过错大小都不用再管了。当然,同时还要祈祷灶王爷记住一点,来年从玉皇大帝那里回来时,不妨申请带回来一些福利、奖金之类的,也好“乞取利市归来分”。寥寥数语,把祭灶的场面、人们的愿景描写得细致入微富于情趣。
我以为,无论是虔诚也好敷衍也罢,其实人们祭灶不无是糊弄灶王爷的意思,这也与黎民百姓糊弄贪官污吏有点类似。历朝历代都是黎民百姓们受苦受难,他们对于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吏,只有敷衍糊弄,不行就往其嘴里抹一点灶糖,以求不给自己带来危害。由之可见,“祭灶”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曲折的反映,它表现出老百姓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同时也反映了基层官员普遍的贿赂之风,这就是所谓的“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贴近的官员们贿赂好,皇帝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了,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是可以逃避惩罚的。除此之外,在各家欢送灶神上天后的这段日子里,由于没有了灶神的监督,人们就能够轻松地、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过新年,什么暴饮暴食啊,聚众赌博啊,等等,一句话,干点儿自己平时不敢犯的“小过错”,也是能够逃避惩罚的。
对于这位爱打“小报告”的灶神,老百姓们是“又怕又恨”的。所以,对于灶神的敬畏程度也是逐年下降的,这从老百姓们对灶君“贡品”的档次上一降再降就可以看出。早先是要用黄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的,后来干脆就用酒将他灌醉。到了宋朝以后,灶神基本上变成了被人取笑的对象。不信,你看看元代杂剧及明代小说《西游记》、《封神榜》等作品就清楚啦!
写道这里,我突然想起了《金庸政治学》一书。该书的作者是叶克飞,80后,从小贪玩,好在长大后能把爱好当作谋生工具;他读大学时一不留神就成了《南方都市报》每日专栏版的写手。他爱淘碟,沉湎于成长片;他爱读史,热衷于在蛛丝马迹中寻觅历史钩沉。他兴趣广泛,影评、乐评、小说等什么都写,2008年开始在《南方都市报》连载《金庸政治学》。此书一出,立刻引起围观。
叶克飞先生的确是一位“指东挖西”的人,让他读史,他偏给你讲笑话;让他读武侠,他偏给你深挖政治。他能以自己的独特悟性,道出你看到的却想不到的东西;表面上似乎是走火入魔了,实际上却是开创了新的门派——歪读门。其宗旨就是:把书读歪了,也是一种乐!
http://s3/mw690/4bb1c7f5gd4c8041f5ad2&690
《金庸政治学》的妙处是它融会贯通了武侠与政治职场于一体。他在书中写道:
阴暗官场形态下,瞒上不瞒下是不二法门,大家集体糊弄领导捞功劳骗成绩,往往心照不宣,领导呢?有时是心甘情愿被糊弄,因为他上面还有大领导,下属的成绩途经自己这里,可以继续夸大或者盘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皆大欢喜,有时是真无能,愣被下属给糊弄了……但不管怎样,但凡瞒上不瞒下之举盛行,必然意味着官场风气极差。
本书从派系、权谋、制衡入手,乍看不过又是一本“职场宝典”、“官场手册”而已,实则不然。政治者,不外乎人事与制度两端也!
毫无疑问地说:金庸先生的《鹿鼎记》是最令人受益的一本武侠巨著,它闪烁的光芒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官场、爱情、社交、历史等。叶克飞先生对金庸小说中的人际关系、人事安排的解读,颇有精彩之处。比如,关于“官场经”的“适度遮掩隐瞒法”:
请看韦小宝处理卢一峰痛的办法:官场之中,有道是“瞒上不瞒下”,天大的事情,只消遮掩得过去,谁也不会故意把黑锅拉到自己头上。再看吴三桂教韦小宝隐瞒的方法:“韦兄弟,咱们做官的要诀,是报喜不报忧。”果然韦小宝一点就透,在攻打神龙岛时,听了战报,心想:“你也来谎报军情了。神龙的少年教徒,最多也不过八九百人,那有三千多名之理?好在杀敌越多,功劳越大。就算报他四千、五千,又有何妨?”
好啦,我今天只能介绍到这里。否者,就有为此书“作广告”之嫌。您读后怎么样,大开眼界吧?应了这句话:“开卷有益”!
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这说明,华老对于武侠小说给予很高的评价。我想:如果武侠小说都能写得像《鹿鼎记》那样,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社会指南”则亦不为过。反过来说,如果神话故事都能编得像“灶王爷”那样,说“神话故事是孩子们的社会指南”则亦不为过!
看来,“潜规则”是无处不在的。但我们心中却不能只有“潜规则”。我们需要的是民主、法制,需要的是公开、透明!
写的太长了,到此打住。最后我再重复说一遍:您读后怎么样,大开眼界吧?应了这句话:“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