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俗趣谈》之第三十八:原始巫舞“担经挑”

(2012-09-19 08:14:06)
标签:

太昊陵庙会

担经挑

原始巫舞

追念祭祀

伏羲女娲

分类: 传统文化

《民俗趣谈》之第三十原始巫舞“担经挑

 

原始巫舞“担经挑

          ---中原采风:太昊陵庙会

 

 

在河南淮阳,每年从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都要举行一个月的太昊陵庙会。届时一种叫作“担经挑”原始舞蹈,则一定会出现在太昊陵庙会上。

 

 http://s9/middle/4bb1c7f5xca08963fe548&690

 

担经挑”,又叫担花篮”,是流传淮阳太昊陵庙会的一种“祭祖”的原始舞。每年农历二月太昊陵古会,或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一些上年纪的女香客,上穿偏大襟镶彩边黑布衫,下穿大腰宽腿黑裤子,头扎五尺带穗黑包头,脚登黑绣花鞋,用软溜溜的竹扁担挑着花篮来到太昊陵。她们大多五人一组:其中的人站在一旁,一个手拿着竹板,一个拿铜铃或木鱼,边敲边数唱;另外人各担一副经挑,随着节奏变换队形翩翩起舞。舞姿变化有三,一曰剪子股”,二曰铁锁链”,三曰蛇蜕皮舞时6只花篮旋转飞舞,背后的黑纱交相飘动,围观的人叫好不绝。每当舞至高潮时,几十岁的老太太竟够“打飞脚,不时引起观众阵阵掌声。

 

     http://s5/middle/4bb1c7f5xca0899892984&690

 

担经挑”,这种流行于陈地的原始舞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周代诸侯国名,妫(规guī)姓,周武王封舜的后人妫满于此。其地域包括河南省东南部和安徽省亳(伯bó)县一带。陈国的民是:“妇人尊贵,好祭礼,用史巫。”(《汉书·地理志》)其民为:“淫声放荡,无所畏忌”(《左传》杜注)

诗经·陈风》是陈国一带歌,共十篇。其内容大多与恋爱婚姻有关,产生的时代以东周为主。《陈风·宛丘》是一首情诗。诗中的男主人公在倾诉他对于心仪中女子的爱慕,并描写了她的动人舞姿。从诗中“无冬无夏,值其鹭羽”等句看来,彼女一年四季都在跳舞,似是以歌舞祭神为专业的巫女。诗中这样写到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http://s7/middle/4bb1c7f5xca089ddb9416&690
        《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诗中的“宛丘”,作为普通名词来说指“中央宽平的圆形高地”,而本诗中宛丘已经成为专名”。“宛丘”,又名“韫丘,是陈国人游玩观赏、谈情说爱之地,类似于楚国的“云梦”、卫国的“桑间濮上”之类。:击鼓与击缶之声。:音”的假借。“:训“持”或“戴”鹭羽:舞蹈时用的道具舞者有时执在手中,有时戴在头上。“翿dào)鹭羽”,用鹭鸶的羽毛做成伞形,舞者所用。

《陈风·宛丘》描写就是一队队舞女在宛丘上下,咚咚地击着大鼓,挥舞着羽毛,不分冬夏地尽情跳舞的情景。这里既有对跳舞女子深深的爱怜无望的相思,也有对跳舞女子无论冬夏理解同情。

 

     http://s6/middle/4bb1c7f5xca08aaeb8555&690
      《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

  姑娘啊轻摇慢舞,就在那宛丘高处。

  我的情意啊深长,却把希望啊埋葬。

 

  响冬冬皮鼓谁敲,就在那宛丘山脚。

  不管是寒冬热夏,戴她的鹭鸶羽毛。

 

  敲打起瓦盆当当,就在那宛丘道上。

  不管是热夏寒冬,鹭鸶毛戴在头上。

 

这种流传于河南淮阳一带的“击着大鼓,挥舞羽毛不分冬夏尽情跳舞”的陈地原始巫舞,是出于对伏羲女娲兄妹为婚繁衍人类的追念和祭祀。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常有伏羲女娲的合身像像上二人下身两条尾巴亲密地缠绕在一起,象征二人交合状。

 

       http://s4/middle/4bb1c7f5xca08b082f6b3&690

 

在“担经挑”舞蹈有一动作是二人背靠背,使背后下垂的黑纱相互缠绕交合,极似伏羲女娲石像中的交尾状。尤其是伴舞者所唱的歌词,更是明明白白地赞颂伏羲女娲:“……上天神留下他兄妹二人,无奈何昆仑山滚磨成亲,日月长生下了儿女多对,普天下咱都是龙的子孙……”

 

民俗学者考证担经挑是从古代龙花会流传下来的。指伏羲和女娲伏羲为大龙,女娲为小龙。是指以花篮组成的祭祖形式。

但是,在民间对于“担经挑的由来却另有一种说法。这就是:相传,女娲补天累死以后,她的女儿宓妃很想念她。后来宓妃听说母亲没死,有人还说亲眼见过她。宓妃听后,下决心要找到母亲。她精心扎了两个花篮,一个花篮扎成盘子龙,一个扎成臣卧凤。花篮里插上鲜花,里面放着孝敬母亲的经文。她用竹扁担挑着两个花篮,跑遍了山山水水,到处寻找母亲。每到一地,她都要担着经挑跳舞,招来很多人观看,用这种方法询问母亲的下落。

 

         http://s10/middle/4bb1c7f5xca08b74b2369&690

 

女娲的女儿宓妃几乎跑遍了整个天下,终于打听到了母亲的消息。原来女娲补天累昏过去并没真死,她醒来后误入了恶狗庄,变成了一条黑狗。听人说:恶狗庄,恶狗庄,十人进庄十人亡。宓妃为了能见到母亲,千难万险全不怕。这时有个老太婆被她的孝心感动了,拿出7个杂面饼子对她说:“这饼子打狗饼你进了恶狗庄,有7条恶狗把着7道关。你每到一道关扔给恶狗一个打狗饼,趁恶狗吃饼子的机会,你闯过去。”

宓妃接过打狗饼,拜别老太婆上路了。她走了7天7夜,来到了恶狗庄,用7个打狗饼闯过了7道关。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看见一条黑狗蹲在一旁,只见它两眼流泪,显得很痛苦。宓妃心里很难受,走上前去问道:“请问,你是我的母亲女娲吗?”那黑狗听了“呜呜”哭起来。宓妃扑上去,抱头痛哭着说:“母亲,我可找到你了,快跟女儿回去吧!”说罢,忙把经文集中到一个花篮里,把黑狗抱到另一个花篮里用花遮住,立即担起花篮悄悄跑出了恶狗庄。

宓妃的孝心感动了天帝,刚出恶狗庄女娲立刻形。母女二人真是悲喜交加,说不完的离别情。她母女正想想回宛丘(今淮阳),突然天空中一道金光,于是女娲随着金光飞上了天。

天帝把女娲招到了天堂,她的女儿宓妃再也见不到母亲了。后来,宓妃淹死在洛水作了洛水女神,她所创作的“担经挑”舞蹈和民风民俗在宛丘一带流传了下来。

 

       http://s5/middle/4bb1c7f5xca08bc901b74&690
             洛水女神所创作的“担经挑”流传于淮阳一带

 

陈地淮阳的人们通过表演“担经挑”来祭奠祖先。据民间传说:谁的“担经挑做得好,谁就是知宗敬祖的真金女史料也已经证明淮阳(上古的宛丘)我国巫舞重要发源地之一。淮阳太昊陵庙会上的“担经挑”,这一古老的巫俗遗风便是活生生的佐证。

                                                  2012年9月19日于听雨斋

 

http://s1/middle/4bb1c7f5xca08ca8b85d0&690
         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淮阳都要举行一个月的太昊陵庙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