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趣谈》之第三十五: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从名人笔下的端午习俗说起
http://s15/middle/4bb1c7f5xc31636e9657e&690
七律 端午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习俗,全国各地几乎是相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端午节所带来的感受和印象,恐怕就不尽相同了。从古至今,吟咏端午节的文学作品虽然多得不胜枚举,但由于不同作家笔下的端午节,各具特色,自然也就有其别具特色的情调。
可能是我已经开始走入“古稀”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前天撰写关于赏析周邦彦《苏幕遮》词的缘故吧。这两天,我莫名其妙的产生了一种“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其表现是,我也常常思念我阔别多日的故乡,思念故乡的老同学和老朋友。这种感情上的回忆和思念,大概是受到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一文的毒害,还常常伴随着产生了一种“时空穿越”,其表现是,我会莫名其妙地跟随着清代的曹雪芹、民国的沈从文这两位大师,“飘游”到京华的“大观园”,“飘游”到湘西的一个边远小镇......
http://s1/middle/4bb1c7f5xc31651328f30&690
在端午节这天,我跟随沈从文大师,在风景秀美的水乡小镇,度过了一个最具温馨浪漫的端午节......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沈从文《边城》
http://s2/bmiddle/4bb1c7f5xc31657b7a621&690
是啊!沈从文先生在小说《边城》里,记录了湘西过端午时热闹欢腾的场景。在先生的笔下,端午节是充满童趣的,“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当然,在先生的记忆里,赛龙舟才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场面之宏大热闹可见一斑,简直就是人山人海。最吸引人的当然要数龙舟竞渡的那个场景,“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小说中的这段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端午日紧张热烈的气氛。
除了赛船之外,还有其他娱乐项目。在先生笔下是这样描写的:“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沈从文先生《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就是在端午节赛龙舟与水中抢鸭子时,无意邂逅了勇敢英俊的心上人的。这是多么浪漫而美妙的事情啊!
http://s3/middle/4bb1c7f5xc31661acab22&690
在端午节这天,我还跟随曹雪芹大师,走进了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度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端午节......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端午节被正式描写的细节很少,只是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提到过“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王夫人等也置酒席庆祝,同时在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提到节前的那天“那文官等十二个女子都放了学,进园来各处顽耍”。在小说《红楼梦》中,对端午的节俗所提甚少,对于粽子只是用黛玉的一句话“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一笔带过。不过,对于“端午赠扇”的习俗,小说中倒是描写的较多。《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就写到了贾元春“端午儿”前给亲人们“赏节礼”,其中赏给宝玉的便有扇子。
http://s5/middle/4bb1c7f5xc31688984414&690
相传:唐太宗曾于端午日送绢扇两把给他的“爱卿”长孙无忌和杨师道,上面有他的“飞白书”亲笔题词。宋代人则把“花巧画扇”列为“端午节物”(《东京梦华录》卷八)。时至今日,我国的甘肃等地,民间过端午仍保留着“蒸面扇”之俗。在福建农村,儿媳妇在端午节那天,是要送扇子给公婆的。
在浙江地区,端午节那天,学生给老师送粽子、馒头,作为还礼,老师以扇子回赠。所以,浙江地区的端午又名为“敬师节”。
特别温馨的是,我国江南的许多地方,新婚夫妇一定要在端午那天,给家里的老人们送把扇子。这不仅寓意驱赶蚊蝇,祈福避邪,而且扇子还有实用价值,可以驱散炎热。您看,我国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的淳朴、善良啊!
http://s3/middle/4bb1c7f5xc31673046302&690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今年的端午节,我感慨颇多。其一是:“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其二是:“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宋] 张耒《和端午》)这么多的感慨,一句话,那就是,衷心祝愿:
忠魂永远驻人间,百姓永远享升平!
2012年6月23日于听雨斋
http://s16/middle/4bb1c7f5xc316828396ef&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