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温经典》之第一: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

(2010-09-09 08:57:11)
标签:

秦风.蒹葭

伊人

豁人耳目

王国维

沙洲

分类: 人文讲座


《重温经典》之第一: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

 

           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http://s4/middle/4bb1c7f5x8fc929566f23&690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深青色
        伊人:那人
        方:一旁
        溯洄: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
        阻:险阻,崎岖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凄凄:即“萋萋”,意同“苍苍”
        晞:干
        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跻(jí):登上高处
        坻(chí):中小沙洲
        采采:意同“苍苍”,或众多的样子
        已:停止
        涘(sì):水边
        右:道路弯曲
        沚(zhǐ):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

 

      http://s14/middle/4bb1c7f5x8fc93a6fd0ed&690   http://s8/middle/4bb1c7f5x8fc93b68d017&690

    【译文】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http://s2/middle/4bb1c7f5x8fc946823df1&690                  
    【赏析】


    今天,是中国的“白露节”,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就到了“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我国古代将白露节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羞”同“馐” :干粮)。”说的是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准备过冬的时候,可见白露节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一连几天,整个黄淮一带,阴雨连绵,这更加增添了中秋的寒意。今天清晨,已经快七点钟了,天空中依然是细雨蒙蒙,丝毫没有放晴的意思。我伫立在阳台边,百无聊赖地翻阅着手中的一本书。----书是我今天给小孙女准备的,按计划今天要教她学习《诗经》中的《秦风.蒹葭》。我之所以要选择《秦风.蒹葭》,有着双重的含义,一是今天时值“白露”,二是它是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我希望把最好最美一首诗,教给孩子学会、读熟,牢牢地铭记在心!


    是啊!《秦风.蒹葭》是《诗经》里面写得最美的一首。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称赞道:“《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王国维先生还认为:《秦风.蒹葭》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上引文均见《人间词话》)王国维先生对《秦风.蒹葭》的称赞可谓是一语中的!

 

            http://s10/middle/4bb1c7f5x8fc958bdccd9&690
                王国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说到《秦风.蒹葭》,我立即就“有阴转晴”,心情为之一振!手中的《诗经》尚未开卷,我眼前便呈现出一位仙袂飘飘的朦胧“伊人”,他徘徊在水雾蒙蒙的前方。在那白露为霜的清晨,那悄立在蒹葭中的伊人,是清露霜华凝结的仙子?是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湘夫人?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河神女?是身着青青子衿、方领矩步的年轻学子?是一位叫人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狡童?抑或是每个有情人心中最神往、最隐秘的知音?还是那心中最温柔、最酸楚,又最难割舍的梦?......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等候,时而徘徊寻觅,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在读者的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朋友啊!“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的心情。诗中的“伊人”,是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不能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了“伊人”是常常被提及、是被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边的那个人。“在水一方”,语气是那么的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因为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吧,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吧,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晃动。诗人尽管伫立于河边,但他那么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经飞动起来,是想见伊人而不得见到,而那让人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http://s12/middle/4bb1c7f5x8fc9638b2e9b&690



    《秦风.蒹葭》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所体现了《诗经》一咏三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诗歌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加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尽了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而至凄青再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时间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勾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诗人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啊!描写“伊人”所在的地点时,由于“方”、“湄” 、“涘”仅仅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真切而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诗人寻见“伊人”的困难重重和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更能体会到《诗经》的隽永淳厚的特色和韵味。 


    《秦风.蒹葭》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诗歌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幻境”,笼罩全篇。诗人抓着深秋景色独有的特征,不惜采用浓墨重彩、反复渲染的手法,来进行描绘和渲染的。这正如《人间词话》中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它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http://s5/middle/4bb1c7f5x74c757673094&690    http://s7/middle/4bb1c7f5x8fc96bd464a6&690

   

    是啊!人生中的真理之美、生命之美、爱情之美,是永远地存在于这种孜孜不懈的追求美的过程中的!而人生的全部希望、惆怅和遗憾,也都体现在这个过程的全部之中。也许,只有在这幻想、追求和梦里相见,才是最完美、最无暇的心境,才是最难忘、最难舍的“伊人” ! 
  
                                  

                                       2010年9月8日白露节清晨于听雨斋

 

 

 

http://s8/middle/4bb1c7f5x8fc971f888e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