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2010-09-02 08:14:33)
标签:

服装

右衽

民族服

衣襟

黄帝

分类: 人文讲座

《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吹仙袂飘飘举


           服饰文化:生活因之更美丽


   第三讲论衣(下):风吹仙袂飘飘举(一)
                                 ---上衣、下衣和足衣
 
    在这一讲,我们主要谈谈我国古代的上衣和下衣,顺便也简单介绍一下足衣,即袜子和鞋子。
    在原始社会,服装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寒暑,因此上古时代的人们只知“衣毛帽皮”用以抵御寒暑。据史料记载:直到黄帝时代,黄帝之妃嫘祖才育蚕巢丝,兴机轴而织布帛,并由黄帝之臣胡曹作“衣”,伯余作“裳”,于是黄帝始去其皮毛兽皮,制上衣以象天,制下裳以象地。从上述史料的记载看,我国最早的衣服,应始创于黄帝时代,此时的衣服上下相连一体,史称之为“衣裳”。以后的“圣人’受到大自然鸟兽之纹饰与花草之色彩的启示,于是仿效鸟兽、花草,把布帛染成各种颜色,制成五彩斑斓的服式,史称之为“礼服”。从此,人类不但有了“衣”也有“服”,合称之为“衣服’。“衣服”之称自此而始。


               

                       http://s14/middle/4bb1c7f5x8f3bc938e6ad&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上古时代人们只能“衣毛帽皮”


    随着历史的发展,衣服从单纯的防御寒暑变成了有其阶级属性的一种社会文化,衣服于是也就被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一种社会工具,成为维护其封建统治与宗法制度的象征。在我国的历史上,帝王、后妃、公卿、大夫与庶民等,其服式都有严格的规定,成为经国治邦的礼仪法度之一。

 

   http://s16/middle/4bb1c7f5x8f3bc74bb99f&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http://s9/middle/4bb1c7f5x8f3be39b27a8&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黄帝开始制服饰        《礼仪典》与《舆服志》


 

 从我国历代史书上的《礼仪典》与《舆服志》的记载可知,国家明文规定,各阶层的服式、服色、服质、服饰等,都有明确的区别,同时还规定有礼服、朝服、公服与宴居服(闲居便服)之分,成为我国独特的民族服饰的特点之一。
    

由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崇尚及其生活习俗的改变,我国古代的服式也经历了许多变革。据史书记载:秦赢政下令定制“衫裙”,衫与裙之分自秦开始。之后,我国的衫、裙朝着多种形式发展而变化,再加上受到北部胡人服式的影响,华夏服式的变化就更加丰富多采。到秦、汉统一全国后,我国汉民族服式的样式就基本定型了。

 

 我国汉民族服式的基本特点是:上衣下裳。上衣主要包括有:襦、袍、衫、袄、深衣、裤褶、半臂、背子以及战袍、战袄;下衣主要包括有:裳、裙,绔、裈、套裤、蔽膝;足衣则主要有:屦、履、舄、靴、襪(袜)等等,一应俱全,成为中华民族服式的基本格局。

          http://s1/middle/4bb1c7f5x8f3bfd634860&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http://s6/middle/4bb1c7f5x8f3bfe3f67c5&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汉民族服式的基本特点是:上衣下裳

    尔后的隋、唐、宋、元、明诸代,基本上是承继秦汉的服式,只是在各种服式的长短、宽窄与纹饰上作些修改与变化。在我国历史上,隋、唐两代曾参用过胡服,元代也曾用过蒙服,但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汉式服装,直到清代改用满制旗服之后,服式才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保留了一部分汉族服式的传统特征。

 

 

                      一、上衣


    “衣”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衣”包括头衣、体衣(又分为上衣和下衣)和足衣。狭义的“衣”则专指“上衣”。“下衣”一般称“裳”。“衣”与“裳”对举,有明显的区别。《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可作明证。


               http://s15/middle/4bb1c7f5x8f3c100473de&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汉代的曲裾女服

    “衣”,甲骨文中写作“  ”。从字形上可以看出,商代的“衣”(即上衣)有两大特点,这就是:右衽和紧袖(与汉后的广袖大不相同)。

 

        http://s1/middle/4bb1c7f5x8f3c0e014ed0&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骨文中的“衣”字
 
 

 

 我国古代的上衣,其结构主要有:“衿”、“衽”、“袂”,“袖”、等几部分组成,简介如下:
 
     1、“衿”,即“领口”。
先秦上衣的领口主要有两种,一是“交领”(斜领)二是“直领”(对领)。另外还有“盘领”(圆领)和“矩领”(方领)。
     “交领”的形制是:衣领直连左右衣襟,左右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衣襟压着右衣襟,在右腋下挽结。当今古装戏中男子的服装多为这种交领样式。

 

       http://s10/middle/4bb1c7f5x74b938278db9&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http://s9/middle/4bb1c7f5x74b938590cd8&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交领襦裙         交领右衽长衫         交领长袍

    “直领”的形制是:衣领从颈后沿着左右绕到胸前,平行地垂直下来。当今古装戏中的女子,以及官员或员外闲居时多穿这种直领样式的上衣。

 

           http://s8/middle/4bb1c7f5x8f3c64007887&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直领衫裙:古代女子(包括赋闲官员)服用

     “圆领”,领口为半圆形。“方领”,领口为正方形。它们都是在直领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这里重点说一下“方领”。在我国的先秦时代,“方领”为学者之服,后世遂以“方领矩步”为学者之代称(典出《后汉书.儒林传》)。先秦时代的年轻学子,其衣领多为青色,故《诗经。.郑风.子衿》上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嗣不贻音”

 

 

       http://s15/middle/4bb1c7f5x8f3c4b08161e&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http://s13/middle/4bb1c7f5x8f3c4dda7a2c&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圆领长衫和长袄                方领襦裙
 
     2、衽(音rèn),就是衣襟。自古以来,汉民族之前身的华夏民族,一直是右衽。“左衽”是蛮夷上衣的特点。所以,《论语》上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

 

        http://s14/middle/4bb1c7f5x8f3c807414ad&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http://s8/middle/4bb1c7f5x8f3c819dd337&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华夏民族一直是右衽      注意“衣”字:右衽、紧袖


     3、裾(音ju):上衣的身后下摆。

    古人上衣的裾很长,可以下垂至地,我们可以从今日的婚纱及戏曲中皇帝的衣裾上看出其形制。由于衣裾很长,行走时需在用手提起,故汉语中有“掂衣襟”之语。曹植《神女赋》:“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曳”,拖着,因裾长垂地而需要“曳”。

 

                       http://s7/middle/4bb1c7f5x74b9436b3df6&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神女赋》:“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4、袂(音mei):就是衣袖。古代的衣袖有两大特点:第一是修长,第二是宽大。古人的袖子很长,垂臂时不露手,所以古书中多有长袖、修袖之说。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上说:“韩子曰:‘长袖善舞,多钱善沽。’信哉,是言也!”再如:曹植《七启》:“长袖随风,悲歌入云。”

 

                        http://s4/middle/4bb1c7f5x8f3ca4ed8be3&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韩子曰:‘长袖善舞,多钱善沽。’

 

     由于古人的袖子很宽大,所以,古书中又多有广袖、大袖之说。如:《后汉书.马廖传》:“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又如:梁简帝《小垂手》上说:“广袖拂红尘。”

 

                    http://s7/middle/4bb1c7f5x74b94600a6b6&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http://s13/middle/4bb1c7f5x8f3cbb1697cc&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后汉书》:“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也正是古人的袖子又长又大,故古书中多有奋袖、振袖、挥袖、拂袖之语如:杨恽《报孙会宗书》:“奋袖低昂,顿足起舞。”张协《洛契赋》:“振袖生风,接衽成袆。”

 

      http://s6/middle/4bb1c7f5x8f3cca3854a5&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奋袖低昂、振袖生风、拂袖而去、挥袖起舞

             这些常用的语汇,均与服饰文化有关

    
5、袪(音qu):就是袖口。古人的“袪”有大小之分。大者三尺三寸,为大夫以上所服;小者二尺二寸,为士所服。古人的袖口开口部分一般是一尺二寸,另有一尺则缝合之,像袋子一样。“袪”既可以指袖口,又可以泛指整个衣袖。《说文》上说:“袪,衣袂也。”《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毛传》释之曰:“袪,袂也。”实际上,“袪”就是袖巾,如今日古装戏中的“水袖”。

 

                 http://s3/middle/4bb1c7f5x8f3cee6426d2&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袖巾,如今古装戏中的“水袖”

     6、带:古人的上衣外面要系带。带有大带、革带之分。
     这里先说“大带”。大带的作用是束衣,常用丝制成。在先秦时代,诸候、大夫用素丝带,士用“练”(漂煮过的白丝),并饰以黑边。

                   http://s1/middle/4bb1c7f5x8f3cfabe15a0&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大带和革带

    后代人们常在大带上饰以金石,成其所谓的“金带”和“玉带。《诗经.曹风.鸤鸠》上说:“淑人君子,其带伊始。”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的“带”都是指古人系衣的“大带”。

 

       http://s9/middle/4bb1c7f5x8f3d19353908&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http://s15/middle/4bb1c7f5x8f3d1a99cdee&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名贵的金带和玉带


    大带系用时要在腹下打结,打结后余下的下垂部分叫“绅”。由于大带是白色的,所以“绅”可以用以记事。《论语.卫灵公》上说:“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敏……’子张书诸绅。”“绅”也泛指大带。

 

    古代大臣相朝见国君时,臣子手中要拿着一块狭长的槐木手板,名子叫“笏”,用以记事。

          http://s2/middle/4bb1c7f5x8f3d09832e41&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朝觐国君时的“象牙笏”

 

    手板不用时插在腰间的大带中,这叫着“搢”。“搢”就是“插”的意思,也可以写作“缙”。所以,在我国古代,人们常常用“缙绅”一词指代“高官”,用“绅士”一词指代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

 

                   http://s6/middle/4bb1c7f5x8f3d07d1c105&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绅士”指代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
 
   “革带”是用皮革制成的,宽二寸,上面挂有各种佩物,如:佩玉、刀、容、臭等等,然后系到大带上。

                           http://s15/middle/4bb1c7f5x8f3cfa2a3b1e&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革带用皮革制成的,可挂各种佩物


    革带上有“带钩”,是革带的连结部分,常用兽骨或青铜、铁、金、银制成。《列子.力命》上说:“管夷事与小白(即齐桓公)以战于莒道,身中小白带钩。”是“带钩”救了齐公子小白的命。 

 

               http://s4/middle/4bb1c7f5x8f3cfd9f50c3&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http://s2/middle/4bb1c7f5x8f3cfdeb9df1&690 论衣(下):风" TITLE="《中国服饰文化讲座》之第三:第三讲  论衣(下):风" />

                        战国时期的青铜带钩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