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昌阅马场的万紫千红的首义广场及屹立其上的湖北大剧院
考完期末考到结业典礼还有两周的时间,5月26日,我悄悄回了趟江城。除却调整心态外还想完成未完成的心愿——去红楼逛逛。
我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对历史文化方面有兴趣的不多,所以一路上我也没约伙伴,在武汉待了三天多数朋友都不晓得。静静地去寻访那些历史痕迹,接受洗礼,感受心灵上的震撼。

孙“国父”铜雕及红楼外景
大家都知道孙中山先生系“中华民国”的“国父”,加之近四年来国民党对大陆的破冰之旅,似乎第三轮国共合作又开始了,由此掀起的对国民党的兴趣认知或是熟识热情又开始空前高涨了。但是很多人可能仅知道辛亥革命的武昌首义是从武汉发起的,但是不知道双十节的来历或者说二者的关系。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的人未必就对这段原本学过的高中历史比较熟悉。

宋二姐的题词
古人云:“读史使人聪慧。”我不敢说自己就一定比别个聪明,但是另外一句俗语说得好:“以史为鉴。”只有了解历史,熟悉前人所经历的事件,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改善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修养。因而,增强历史知识,了解风俗文化,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汉口租界图(上至下分别为日、德、法、俄、英租界)
明末清初的汉口镇,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并称“天下四大名镇”,由于在春秋时期武汉就是楚国的经济、军事中心,因而也称“楚”,汉口则有“楚中第一繁盛”的美誉。当时的汉口,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其港口贸易运输业也颇为发达,成为中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之景,颇能反映其盛况。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现在的汉口江滩实则就是当年的各国租界,各式各样风情的建筑群落保存完好,华灯初放时,那中西合璧的建筑,映衬高低起伏且错落有致的摩天大厦,像足了维多利亚港湾的夜色,因此汉口也有“小香港”之称。

法租界石碑
法国和武汉的特殊关系,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开始萌芽了。随着二战的爆发,法国开始接收其他国家的租界,更扩大的其对江城的影响。至今,法国都在武汉设有总领事馆,负责经济文化事宜,这算是在我国中部地区设领馆中非常罕见的。除了香港,法国一直是武汉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法国雪铁龙、家乐福等世界五百强企业都在武汉设有生产基地或是运营总部。

《洞庭波》、《警世钟》、《浙江潮》、《猛回头》、《醒狮》、《革命军》等的创刊号
这些仅仅曾经出现在我们高中历史课本中的革命青年杂志,通通完好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不由让人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军令部

湖北各属响应武昌起义形势图

鄂军都督府会议厅牌

红楼模型

都督会议室

都督会客室

外交部

鄂军都督府主楼正门

都督府附楼

都督府主楼

附楼二

绿

门廊
一个人在红楼游荡,走走看看,时而静坐,摸着那些斑驳的红墙,想象着那些激情燃烧岁月的人和事。
1911年(辛亥年)的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武昌起义就在原本宁静的安详的夜晚中打响了。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这不仅仅是一段往事,它的意义在于敲响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统治的丧钟。我国台湾地区至今都以该事件的发生日期10月10日为国庆(双十节),每逢该日均有一定规模,如烟火、阅兵、游行等庆祝活动。在不久的2011年,两岸双方还准备在武昌首义一百周年之际在台湾的台北和大陆的武汉两地同时举办庆祝活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