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圣人”之名从何而来?

(2009-08-30 09:58:54)
标签:

文宣王

至圣先师

历代封号

文化

分类: 梓棣杂谈文集______

孔子的“圣人”之名从何而来?

 

孔子的“圣人”之名从何而来?

    

    孔子被中国历代尊称为“圣人”,成为“一代先师”,虽然历经磨难,从历次被批到历次受到顶礼膜拜,但“圣人”的威名始终不倒,并且影响着历代炎黄儿女,如今不仅中国人尊重孔子,很多外国人也在学习孔子,全球已开办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世界78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办了孔子学院。其中,亚洲26国90所,非洲14国103所,美洲10国81所,大洋洲2国10所。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4000多万人。既然孔子有着如此之大的影响力,那么孔子的“圣人”之名是从何而来的呢?

    孔子并不是天生的圣人,他只是用一整套儒家文化理念,教育启迪了他那个时代的年轻学子,并且感染和指导了后来人。“圣人”当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为了表彰孔子对国家和世人的贡献,孔子时期的鲁哀公在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封孔子为“尼父”,这是孔子第一次获得的封号。从此以后,历经十一代,总共有十六个朝代对孔子授予不同的封号,有八个时期的封号涉及到“圣”字,而最早使用圣字的朝代则是北魏时期的孝文帝在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授予孔子的“文圣尼父”,这是我们最早发现的考证,这也是孔子“圣人”之名的最早起源。

    上述封号不包括历代给与孔子后人诸如“衍圣公”、“奉祀官”之类的封号,仅仅是孔子个人的封号就有很多,并且在唐玄宗时代被封为“文宣王”这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见的非皇室“王爵”人物。从“圣人”到“封王”,孔子享受到了至高无上的尊崇。在中国古代,孔子门第被称作“天下第一家”,孔府是唯一可以使用红漆盘金龙建大殿的,皇帝朝拜孔子时也要行跪拜大礼,这种礼遇也是独一无二的。

 

附:历代王朝对孔子的封号

                

                  东周 周敬王四十一年 (前479年)      鲁哀公         尼父 
                  西汉 元始元年       (公元元年)     汉平帝         褒成宣尼公  
                  北魏 太和十六年     (492年)        孝文帝         文圣尼父  
                  北周 大象二年       (580年)        静  帝         邹国公  
                  隋朝 开皇元年       (581年)        隋文帝         先师尼父  
                  唐朝 贞观二年       (628年)        唐太宗         先圣  
                  唐朝 贞观十一年     (637年)        唐太宗         宣父  
                  唐朝 干封元年       (666年)        唐高宗         太师  
                  武周 天绶元年       (690年)        武则天         隆道公  
                  唐朝 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        唐玄宗         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       宋真宗         玄圣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五年   (1012年)       宋真宗         至圣文宣王  
                  元朝 大德十一年     (1307年)       元成宗         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 嘉靖九年       (1530年)       明世宗         至圣先师  
                  清朝 顺治二年       (1645年)       清世祖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朝 顺治十四年     (1657年)       清世祖         至圣先师 

 

 

 

轻轻一点,会让你看得满心欢喜


进入我的圈子女性军警营地   中国首席军事记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