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云山论道思想家论坛第11期:人哲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2012-05-16 19:19:39)
标签:

转载

56日晚7点,云山论道思想家论坛第11期在三教422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期论坛邀请华南师范大学于奇智教授做《人哲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主题演讲,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何光顺老师、毛国民老师、黄暨鳌老师、左岩老师、肖锐老师以及对本次哲学论坛感兴趣的同学们。 

http://s14/middle/865a1f4agbffdfc24f1ad&690
                         于奇智教授讲授《人哲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何老师对于教授做了简单介绍后,沙龙活动正式开始。于奇智教授认为,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是亲密的结合,不可分割,而智慧是探求万物原理与原因的知识,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于教授用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故事开篇,从诗意建筑意再到哲意,甚至过渡最高的境界——雅意,清晰明了的向大家展示诗人与哲学的联系,从而上升到人类与哲学的密切关系。于教授谈到,几年前在法国留学,看到一本杂志上发表福柯的讲义《与哲学生活在一起》,从而触动了他最柔软的地方——心灵,今天,他讲福柯,讲柏拉图哲学,其实也算是对多年前的触动做出的一个回应。福柯对柏拉图的解读主要是从《柏拉图全集》的《第七封信》开始的,因为在这之前的柏拉图哲学其实是苏格拉底与其一群人的思想,都是借苏格拉底言说,没有关于哲学的自我表述,而在《第七封信》中柏拉图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见解,并相应地涉及了成文学说与不成文学说的概念,以及柏拉图认为不成文学说更为重要的观点。

http://s3/middle/865a1f4agbffddc1f19e2&690
                                                          对柏拉图《第七封信》的解读

因为柏拉图在《第七封信》中提到三次去西西里,所以于教授对柏拉图的三次西西里之行做了个简单的解说。第一次是他带着参加政治活动的愿望去的,并在那里发表了自己的政治观念,但是狄奥尼修一世被敌人散布的谣言给蛊惑了,把柏拉图关了起来,但最后还是达成协议让柏拉图离开;第二次是因为狄翁的不断游说,引导狄奥尼修二世(注:后文的狄奥尼修皆指狄奥尼修二世)学习哲学,把哲学与政治结合起来,成为“哲人王”,但这期间狄翁与狄奥尼修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柏拉图再次离开了西西里;第三次是因为柏拉图考虑到狄翁与狄奥尼修的矛盾是因他而生的,他有责任和义务去进行调和,虽然柏拉图去了西西里,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福柯在他的讲义中也有提到过哲学学习中的三个大圈:倾听圈,要在倾听中有自己的选择,并做好自己的发展规划;哲学现实就是自身对自身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负责;知识圈,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基础。 http://s3/middle/865a1f4agbffdd604e5b2&690
                                            冥然会心的对话:与哲学生活在一起

接下来,于教授和大家分享了要与哲学生活在一起的观点。于教授从法国老师给他们演示追求浪漫的技术以及《诗经》中人类独到的景观来阐述何为“在一起”,还提到了关于贺麟先生“宁愿与妻子离婚,也不愿与黑格尔离婚”的哲学趣闻,生动的向大家介绍了哲学对生活产生的精神功用,说明生活如果有了哲学的意味,也肯定会发生各种变化。回到福柯问题上,于教授从福柯如何理解柏拉图的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哲学的三个现实:一是哲学能被人听取才能成为现实、话语;哲学话语要有陪伴,哲学要被运用才能变成实践;三是哲学也需要检验,系统的检验中,实践是最好的标准。柏拉图强调哲学的现实性,坚信要用绝对肯定的方法检验哲学,虽然柏拉图设想的由“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最终没法实现,哲学与理想破灭了,但是失败是哲学之母,哲学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到了加强和知识论的补充,失败也就成了哲学的提升来源。当然,哲学亦存在消极面和否定面,就如当初柏拉图觉得需要用哲学的观念来治理国家时,狄奥尼修明确的拒绝了“运用哲学”的漫长之路,这再次表明了哲学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是存在着极大的矛盾的。再者,政治的时效性也限了它没有办法真正吸收到哲学的精髓。因为哲学是需要用心学习,记在心里,而后才能运用到实践中,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修身的漫长过程。柏拉图在《第二封信》中强调哲学是靠自身的修养得来的,无法用言语准确表述,这或许也是柏拉图从来没有写过关于哲学的文章并赞不成文学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封信中,柏拉图写道:“再见吧,相信我。你要反复阅读这封信,然后把它烧了。这些事就谈到这里。”这很大程度上说明最重要的东西只能是用心灵记住的,是与生命融合在一起的,是要挣脱束缚的

介绍了何为”“在一起”以后,于教授给大家分析了如何”“在一起。于教授认为要和哲学在一起共同生活,就要与活动、实践一起。我们要把哲学放在自己的身边,与哲学形成一种依赖,就是说只要你把与哲学相关的东西放在自己的身边,你就会有所得。就如柏拉图说的“正是由于同居,才会产生什么”。于教授还给大家带来实物操作的解说展示,他用手中的打火机点燃藏香。当火与藏香靠近,香就会燃烧,烟也会冒出,当我们与哲学生活在一起,我们也就会产生知识。 同样,知识与知识的存在,是共存的关系,藏香的燃烧是显示火的力量,而不是简单的方式。平日我们的写作素材等于藏香,为知识的产生提供存在形式,但是哲学是不能像知识那样子传播的。虽然哲学若行,则为最有利的事情,但是哲学具有的现实以及实践与社会存在的现实具有巨大的差异,会害人的。也就是说书写的教育传播对哲学是完全无用的。

http://s10/middle/865a1f4agbffde091cdc9&690

                            在言语会心处的思想畅游

柏拉图在《第七封信》中提到,每一存在的事物都有五样东西:名称、描述、形象、关于对象的知识、真实的存在。于教授以手上戴着的戒指为例,向大家形象的介绍了前三个因素。第四样东西是关于它们的知识、正确的意见以及理智,我们必须把这些都当作一样东西,它即不存在于声音中,也不存在于形体中,而是存在于心灵中。理智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且理智就其亲缘性和相似性来说显然是最接近实在的。实在作为认识事物的最高阶段,是哲学追求的最高智慧,于教授用圆圈的例子来向大家解释,圆圈与直线看起来是相矛盾的两样事物,但实际上圆圈是直线构成的,这就是事物的实在。要看到那实在,心灵的切合度是很重要的,那是需要不断的摩擦和接近才能达到的,实践了才能与世界相契,才能找到一致性。最后,于教授还讲到哲学是不断往复上升才能接近的,我们要把哲学设想为行动,通过倾听圈、实践圈以及知识圈的不断演进,最终达到与哲学生活在一起,达到哲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何老师总结了于教授的演讲,认为于教授的述而不作的精神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然而,于老师的述而不作并不是真正的不作,而是因为于教授已经以行动、实践来实现了他对哲学的“作为”和“亲近”了,哲学的理智性与哲意性也决定哲学难以通过言语传播。对于教授从诗意、建筑意到哲意三个层次的循序渐进,再次强调哲学要回到现实,不能脱离实践,就算失败了,哲学现实失败也是哲学之母。何老师还讲到当你发觉某一事物不趁手时,它就逐渐远离你了,哲学经历远离人类又重新回到人的身边,是需要类似黑格尔、柏拉图、福柯以及于教授这些对哲学深入研究的人来转舵的。人们也可以通过情景化代入,细细品味来让哲学慢慢上手,达到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境界,然后再回到行动之中。

在交流环节中,何老师还谈到哲学讲究的是亲缘关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就说明了燃料的充足,虽然哲学是抽象向上的,但是哲学的起却是切近的。何老师还说到,广外现在缺乏一种哲学气氛,现代男女的观念等也是缺乏哲意的。正如前些天,中国青年报刊登的一篇名为《钱理群:北大等在培养利己者》的文章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一次研讨会上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学风浮躁,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盛行等危机正威胁着今天的大学,教育需要乌托邦,哲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急需培养起一种哲学的氛围。其他老师也对刚才于教授的演讲发表了一些言论。

陈兆裕同学针对柏拉图的不成文学说向老师们提出了疑问,既然哲学不能用文字来达意,那为何又要记录下来呢?话语在不断的传播中也肯定会发生变化,为何哲学家们, 例如柏拉图当初为何不直接记录呢?于教授解释说,就苏格拉底来说,当时他所讲的哲学是很少一部分人能听见的,而且他自身的局限性等不利于哲学的及时传播,哲学是需要不断的摩擦,不断的实践检验的。杨柠菲同学则希望老师们能举例向大家解释说明诗意、建筑意以及哲意。何老师先举了吟唱诗歌和构建居为例,向大家解释了前两个层次,于教授接着向大家解释由建筑意到哲意的过渡,说到人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文化、教育等对人的影响也会形成知识加情感的平衡状态。我们是先发现书中的美,然后受到了美的感染,那么我们就会拥有一颗美丽的心,就能写出美丽的文章。

http://s2/middle/865a1f4agbffe08e56101&690
                                  从诗意、建筑意到哲意的升华    
    沙龙最后,何老师总结道生活在今天这科技发达的社会里,我们需要尽量摆脱现代科技的束缚,享受行动与语言交织的穿越时空的漫游,运用诗意哲意的表达方式,学会诗意哲意地生活。

至此,本次沙龙活动圆满结束。

 

参考文本:

柏拉图:《第七封信》,《柏拉图全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附主讲人介绍:于奇智,男,汉族,1963年8月生,四川达县人,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法国普罗旺斯大学人文科学/哲学学科博士,国家公派研究生。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附注:此次文字稿和图片均由李蔓琳同学提供,在此致以特别的感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