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云山论道思想家论坛第九期:儒家心法

(2012-04-15 23:13:22)
标签:

转载

2012411日下午3:30,云山论道思想家论坛第九期“儒家心法”在广外北校区六教B301顺利开展。出席本次沙龙的有曾卫平老师何光顺老师、王焱老师、袁瑾老师、朱志刚老师等沙龙成员及对此话题感兴趣的50多名学生。

http://s7/middle/865a1f4agbdb8c849ed96&690
    沙龙伊始,何光顺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本次沙龙的主题及主讲人,简单介绍了云山论道的基本情况及用心,同时还提出我们举行思想家论坛的三个原因。其一,希望同学们从书里走出来,走向生活,走向思想;其二,认为当前大学制度僵化,重书斋重于重社会,重科研胜于重教育,我们当前办思想沙龙,难以获得体制内的有力支持,然而却能通过这种活动,以让我们的国学永远薪火相传,以不至中绝;最后,思想家沙龙还有现实的三个方面的效用,即一是能凝聚中文学院的读书风气,二来也给广外吹来一股清新的风气,不致广外沦为技术性、功利性院校,三来可以带动我校与校外甚至是世界的交流。

http://s16/middle/865a1f4ag795f477d6dbf&690



紧接着,参与人员以热烈的掌声请出曾老师带来他的精彩演讲。

曾老师的主讲内容是“儒家《大学》修身三重门”。他首先介绍了传统修身三部曲:家教、师传、自悟。接着,曾老师指出,《大学》修身是整个儒家修身的一个缩影,从这一缩影既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的儒学,它本身又直接影响到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http://s2/middle/865a1f4agbdb8cdcfaab1&690

    当谈到什么是大学时,曾老师引用了《礼记·学记》中论“大学”,提出,“内圣外王”,先有修养,内心充实,而又生命旺盛,那么干什么事都能成功,出类拔萃。再者,大学也叫“大人之学”,从《周易·文言》中找出论据,认为就是天人合一,把学生培养成天人合一的天才。当然,最重要的是“行”,变成生命的一部分,变成人们大脑中参照系的一部分。

接下来,曾老师介绍了《大学》的结构,即“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有一次,小孩跟长辈外出,快回到家的时候天上开始下雨,小孩拔腿想跑,长辈伸手把我拉住:“不要跑,走着回去。”小孩着急地指着天上说:“要下大雨了,不跑就要淋湿。”说完又想跑。长辈用力握着小孩的手说:“淋湿就让它淋湿吧,不要慌张。”小孩想甩掉长辈的手跑起来,但甩不掉。雨越下越大,两人既不找地方躲避,也不匆忙赶路,就在雨中不紧不慢地走着,回到家的时候身体湿透,大人小孩都不停地打喷嚏。说明了日常修身要安详,需要有不忙不乱的心态。

沙龙慢慢地进入到了高潮。曾老师也系统地介绍了儒家《大学》修身三重门。分别为文字门、行事门、心意门,对应的分别是文法、行法、心法。其中,文字是基础,是依据,是源头。行法是核心,任何文法和心法都要落实到行法。

讲到第一重门文字门时,介绍了注解法、层次法、背诵法。注解法包括他家注和自家注,关注的视角分别是整体观和修身。接下来是层次法中八目层次的“八目”,他指出,当研究传统文化时,应该该把经典当成一个体系,此体系有横有纵,历代古人的注解都是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没有所谓对错,不要去寻求唯一正确答案。还特别提到了朱熹后来添加上去的“格物致知”,行而后知,推究事物研究事物然后懂得,或者学而后知。只有一层一层地理解,才有可能真正过文字关。讲到八目层次的“三鼎”时隆重介绍了人生三鼎图,“三鼎”为修身、治学、用世,这三者是互为可逆的,比如,一位学者搞学术研究时出现了问题,通常做法是又回到学术去寻找原因,然而,根据儒家的这一思想,其实,可以从修身上找问题,把心定下来。曾老师认为这个三鼎图是八目层次中最实用,最能指导现实生活的。不管是学者,企业家,还是教育家,如果受到这一思想的启发,都会受益无穷。八目层次的最后一个是“一贯”,一以贯之,可以从修身一贯和心意一贯(做什么都专一,主客观合一,内外合一)来理解。背诵法,也有三种,声诵法,要求声气心并用;默诵法,要求用心用气;心诵法,要求专心一念。曾老师认为,背诵也是修心的过程。

第二重门,行事门,行事是指人的形体和行为。过文字门是为了明理,过行事门是为了处事。按照《大学》要求,过行事门要做到形态中正安舒,行为光明磊落,待人不偏不倚,做事由小到大。过行事门的方法叫做行法。包括感化,慎独,正言,知止,先后。曾老师把重点放在了正言,认为“言语”要做到喜怒哀乐不发,不尖刻。特别讲到现代网络上许多尖刻的言语。认为正与心有关,心正,则言语正,心偏,则言语偏,心尖刻,则言语尖刻。而知止,就是说人处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可以不偏不倚。先后,像“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先后顺序之分的,儒家中要求从小到大做事。

第三重门,心意门。曾老师讲了五种方法。明德法、本末法、思得法、专一法、执中法。明德法,从真正传统修身的角度来看,是指意识的本原状态,曾老师讲到,《大学》第一章【2】大甲曰,顾是天之命,就给我们提供了方法。还有,要待在脑袋里,做什么事都在里面,那个主人不要走出来。本末法,就是处理问题不要从外面找原因,这一点与现代人处理事情正好相反,一有什么事就先推到别人身上,而没有想到自己,应该是要往里面走,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文明,像东方文明包括华夏文明、印度文明本质就是内倾,西方是外倾。下一个是思得法,思得五步心法来自《大学》前面的一段文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文字隐含了古人思考问题的五个步骤,就是定、静、安、虑、得。曾老师说,“我想问一下大家,当我们平时遇到难题的时候怎么办?就是想问题想不出结果的时候怎么办?••••••苦思冥想,休息一会,听一下音乐,上网···那我告诉你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儒家的这个思得心法,按照五个步骤去思考,就有可能得到出结果,所以叫做思得五步心法。这个五步心法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而且有利于我们心身和谐和内外平衡,所以说它是一种修身的方法。”接着是专一法,在《大学》第七章第二段中,‘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就是专一法,当意念与另一物合住时,原来的功能就失去了效用,别的东西进不来,这是心法的真正部分。最后一个是执中法,曾老师说,《大学》心法里有正心的方法。什么叫正心呢?《大学》写道:“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当人有了情绪以后,心就不能中正,而心不正则身不修。反过来说,要想修身就需要在情绪层面进行修养。儒家的另一经典著作《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就是执中的方法。从《中庸》的这两句话来看,先秦儒家认为人的精神在没有任何思维与情绪时的本然状态就叫“中”,事情来了以后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处理,无过无不及就叫“和”。因此,《大学》的正心与《中庸》的中和是有内在联系的,或者说,正心的方法就在于执中

http://s8/middle/865a1f4agbdb8cf05cd17&690

    接着介绍了儒门心法。具体方法有理入法,楞神法,守中法,呼吸法,发音法等。儒门心法起源于《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中“一、中”是精髓,把人心变成道心,用的是精、专一、执中的方法。还介绍楞神法,并在现场给大家试了。楞神法就是通过“楞神”的一刹那来进入“中”。“楞神”是一种前念已过后念未起的意识状态,它是“中”的自然表现,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两个念头中间的那个空隙,并把它延续下去,就是一种“执中”。如果一下子进入不了“楞神”的状态,可以用一些辅助的方法,例如平时养成遇事先沉默一下的习惯,又比如可以从把握呼吸当中的停顿空隙入手等等。“万法默为先”,有什么事发生时先定一下,可以锻炼你的定力、修为。楞神是管理情绪的根本法门,好就好在它能够“治未病”,不是等情绪起来以后再去对付它,而是把情绪直接压制在萌芽状态。其次,它像思得五步心法一样,有利于提高人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个可以从刚才说的“中”与“和”的意思去理解。意守门,就是把意识集中到身体的一点,是身体里虚拟的一个点,这个点会随着修身的深入会引起变化,当意守不住时就可以采用发音法,把声音发出来。

在谈到《大学》修身应用时,曾老师着重介绍了不同年龄的人该如何应用。他指出,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来说,修身的重点要结合他们的生理特征和生活经验。比如:对于少年人来说,修身的重点在诚,诚是指诚于中而形于外;对于青年人来说,修身的重点在正,正是指心要正而路宜直;对于中年人来说,修身的重点在明,明是指心清明而事通达;对于老年人来说,修身的重点在得,得是指得于内而乐在外。

曾老师给大家讲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大学》之道。曾老师认为,从修身的角度上说,《大学》之道就是变小人为大人,把自己和社会变得至善,修内达外,进而出类拔萃。

http://s15/middle/865a1f4agbdb8d1eb2e0e&690



随后,何老师发表了简短讲话,认为,在目前这种比较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对于关于人生的东西是对我们有切身需要的,我们更需要追寻内心的平和、平衡,还有那种安详的状态。

在互动环节中,王焱老师首先提到,认为在当前,我们学院老师学生最缺的就是“行法”,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贯穿刚才讲座中提到的这一理念,练安详、练专一,希望曾老师介绍一些操作性的方法。

对此,曾老师作出了如下回答,当事情没来时先不要去想,就是不要预想,因为预想的往往跟结果不一样;等事情处理完以后也不要去追忆,这是中和理念中很重要的东西。像坐地铁,眼看车来了也不要跑,隔一两分钟下一班就到了,干嘛跑呢?这体现了一个人的定力,我们要心平气和,管住意识。还可以通过站桩等方法来修身。

随后,有同学问到我们平时强调的未雨绸缪在此又该如何去理解对此,曾老师的解释是,未雨绸缪是说在没做之前要先想,但想的是想了以后现在能做的事,是想完以后就可以马上去做的。想的源头可能是以后的东西,但要把它简化成现在可以做的。

接着,何光顺老师对幸福之道这一问题进行了补充,认为人要活得幸福,就不要去想太遥远的没有到来的事,人生有忙不完的事业,忙不完的抱负,要先完成手头上的事情。

后来,袁瑾老师讲到对背诵这个这个方面感兴趣,并提出了两个问题,1.究竟什么样的背诵是合理的?2.在背诵方面该如何引导小孩?

http://s6/middle/865a1f4agbdb8d8127265&690
    针对这两个问题,曾老师的看法是这样的。1.背诵不能跑神,声音要柔和,用中和之气,一字一字要清晰,精神要专一,开始不宜背太多,要背精的部分,心平气和地练。2.对小孩要恩威并重,通过讲故事,给零食等方式把经文变成故事来教,让小孩愿意去读;要把握住“本”,定心,心平气和;不能全部都教,不要只是硬塞给他,要留下一些让小孩自己去领悟,启发式教育。

在沙龙的最后,文秘1102班的罗晓华同学提出,在现实生活中,修身往往跟现实生活中各种事情产生冲突。例如当自己亲朋好友发生事情时,如果是“定”,而没有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情感是否会影响到情谊?曾老师不认同这种说法,认为,儒家中强调的是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处理,做什么事情都要进入角色,该喜的时候要喜,该悲的时候要悲,要跟社会合到一块,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在事物中恰当起反应。采用“中和”的方法,而“和”是以“中”为基础,意识要修,定在里面,而外面做事,当喜完悲完的时候就要回到里面,达到“中和”。

激烈的讨论环节至此也告一段落了,云山论道思想家论坛第九期也圆满结束。参加本次沙龙的师生都深有感触,此次沙龙谈到的修身养性等知识和方法与我们大家息息相关,也为我们以后如何更好的修身开拓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http://s3/middle/865a1f4agbdb8d94a1532&690

主讲人简介:

老平,原名曾卫平,儒家宗圣曾子的75派裔孙,祖籍广东梅州。整体学研究专家,儒家《大学》心法传人,半天修身的践行者。在广州出生长大,自小接受家族传统儒家思想熏习,1994年得遇明师指导,系统地学习了整体观理论和方法,经过十七年的研究,认识到整体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提出了整体学的概念,构建了《整体的奥秘》课程,包括:《整体学与整体观》、《儒家<大学>修身三重门》、《瘦象减肥法》、《造象健身13法》、《五行治情绪》、《道家命门九法》等内容。

 

文字:刘玲同学提供初稿,李蔓琳同学修改润色,何光顺校订。图片:罗晓华同学提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