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云山论道思想家论坛:“他者”思想的践行

(2011-10-04 20:43:35)
标签:

转载

2011922,云山论道思想家论坛第二期在三教423会议室如期举行。沙龙由何光顺老师主持,出席本次活动的学院老师和同学有李和民书记、魏慧斌副院长、刘小平副院长、左岩老师、中文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和兄弟学院同学。

http://s2/middle/865a1f4agadf8ae807d51&690
                                                         思想家论坛:走向他人,在对话中实现交流
   

在思想沙龙中,李和民书记作了讲话。他指出,大学的精神就在于创新,要有知识和思想,然而,现代社会有一个特点,就是“浮躁”。每当打开网络,都有海量的信息,信息压力大,垃圾信息多,而做思想沙龙,可以将有闲的心情放出来,可以清清静静的读书。他还希望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能将沙龙坚持下去,以营造良好的读书风气和学术氛围。

http://s3/middle/865a1f4agadf8b3b46fb2&690
                             李和民书记:大学精神就在于创新
   

在沙龙的简要介绍中,何光顺老师指出,这期思想沙龙是上期沙龙主题的延续,我们曾经在两周前做过列维纳斯“他者”思想的导读,这届沙龙我们将重点放在“他者”思想的分析运用,包括相关文学文本和热点文化现象的分析。后面几位同学的主题发言都是围绕该方面问题展开的:

http://s15/middle/865a1f4agadf8baa5a9de&690
                                          何光顺老师:先理解而后批评,只有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

 

首先是比较文学10级研究生许秀川同学作了关于《迎向他者的冒险——张爱玲与米兰·昆德拉对于日常生活的思索》的主题发言。许秀川认为,张爱玲与米兰·昆德拉将目光移到日常生活之中,思考其庸常性和神奇性,同时剖析人性、探寻存在。他们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奔向了一场迎向他者的冒险。昆德拉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断的自我放逐,走向 不确定性开放性,从而敞亮日常生活;而张爱玲则将小说中的人物设置为他者,来完成她对人性的凝视、对日常生活的沉思。

http://s16/middle/865a1f4agadf8be5b387f&690
                            许秀川:日常生活的沉思,一场迎向他者的冒险

 

文学08级本科生郭巧瑜同学作了《他者鲁迅——浅谈“竹内鲁迅”的生成及意义》的主题发言,郭巧瑜从竹内好研究鲁迅的方式以及国内对竹内鲁迅的反应态度入手指出,竹内在对个人及民族的危机感中,勇敢地把目光投向鲁迅这个他者,在深入体会探究鲁迅的精神及文学世界的同时,亦获得了对自身以及日本的启示,这种进入方式在鲁迅研究史上是别树一帜的。然而,国内学界对竹内鲁迅这个域外“他者”的目光的注视仍旧是不够的,从他者看鲁迅以反思我们国内的鲁迅研究,无疑是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的。

文秘082班叶雄英同学的发言题目是《隔空对骂拼爹时代看现代社会公众对他者的言语暴力》,叶雄英认为,党同伐异产生了一方对他方的言语暴力。话语权的释放和网络的发展,特别是微博的滥觞推动了隔空对骂的诞生。隔空对骂的阵容空前强大,由名人发动,粉丝混战的对骂过程中,言语暴力日趋激烈。而在“拼爹时代”中,公众在对“二代们”的讨伐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正义,但是也存在有一些不足。不足主要体现在人肉搜索侵犯隐私、公众谣言伤人、公众以公理的名义压制人情三个方面。在这些情况中,话语走向了越界伤人。如何避免以上情况,主要是依靠我们心中的善念。

西班牙语10级杨柠菲同学作了《关于“他者”问题的思考》的发言。杨柠菲说,关于他者话题的研讨让她明白了他者精神所注重的超越性、差异性与呼唤性,从而对她的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就是要谦卑平和地与世界相处。人,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怨恨的人会有偏恨,对于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很少有人能看得清所爱人的缺点,所恶人的优点。面向他者的思考方式,将有助于我们去修正先前的错误观念。

在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何光顺老师作了简要的概括,认为我们在运用理论以分析文本方面还显得隔了一层,很多看法只是个人的感性意见,多了些现实感,而相对了些深层次的结合“他者”理论的分析,多了从道德高度对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而少了些对于他人因于具体境况的同情和理解。我们当走出那种本质主义的理想人性的预设,放下我执与偏见,带着平和的心境去交往,尊重差异,我们需要学会呼唤和回应,我们的生命才可能从虚拟的人走向现实中的相遇,才可能从书斋的封闭自我走向社会中充满差异性的他人,而我们的生命世界才可能成就另一种奇妙的因缘和不一样的精彩。

http://s8/middle/865a1f4agadf8c7e100e7&690
                         何光顺:尊重差异,学会呼唤和回应

 

最后,为继续深入研读列维纳斯“他者”伦理思想,沙龙成员又继续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文本阅读和理论探讨。在以《从“欲望”走向“他人”之“脸”》为题的导读性讲解中,何光顺老师指出:列维纳斯“他者”伦理思想中尤让人关注的一个主题就是关于“我”的“欲望”和“他人”之“脸”所构成的关系伦理。列维纳斯认为,我们不是在世界之外寻求“超越”,而是要在“欲望”的“经验”之内寻找“无限”。“欲望”的特点就是不断的追求,就是外在性、陌生性和他异性,“欲望是对绝对他者的欲望”,这绝对他者包括三个层面:“他人”,“善”以及“无限”。因为“欲望”的合理性,“经济”生活在“他者”伦理思想中便具有重要地位,而“经济”生存的展开就是在“在家”与“劳动”。

通过“劳动”,“我”向“他人”的学习,和“他人”合作,与“他人”分享。因为“欲望”的对象“善”和“无限”是“不可见的”,但在“脸”中,“他人”这个可见对象与不可见的“善”、“无限”、“神圣”就交汇在一起了。“脸”就是“无限观念的具体化”,“脸”就是他人的显现。“脸”作为“他性”呈现在我们面前,具有绝对的“外在性”。“脸”作为反抗,不是显现为“我”的对象而是显示为“超越”。“脸”具有一种“纯正性”,与人的身份无关。“脸”是最柔弱、最裸露、最贫乏的。“脸”是一种表达。“脸”与语言是一致的。“他人”注视我,而我“回应”他。“对脸的反应就是一种回应,不仅仅是回应,而且是一种责任。”面对“脸”我不知觉中已经肩负起了“责任”。

http://s11/middle/865a1f4agadf8d306d04a&690
                              左岩老师和同学交流:和他人相遇是美丽的
   

据了解,云山论道思想沙龙活动将在国庆假期结束后进行第三期,主题暂定为“什么是现代性”,届时将有相关老师做该方面的导读与讲解,欢迎对该话题有兴趣的同学积极参加。

 

阅读文本:

1.孙向晨:《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2.马利红:《回归“游离”的矛盾书写———解读法国当代女作家安妮·埃尔诺的<一个女人>》,《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第3期。

3.何光顺:《神性的维度——试论<离骚>的“他在”视域》,《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