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雎》之义

(2007-10-07 11:14:17)
标签:

《诗经》

爱情

后妃之德

分类: 中国文化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的题旨历来纵说纷纭。古人以之为“吟咏后妃之德”,现代学者视之为“爱情”颂歌。究竟孰是孰非?

伽达默尔以为,理解总是以自身为前提的视域融合过程,故不可避免地带着合理的偏见。实际上,当代人视《关雎》为“情诗”的说法即出于攻击礼教,解放人性的现实社会政治需要作出的当下理解,因而无疑是基于现实的合理的偏见。

《毛诗序》以为:“《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这同样是出于汉代强化皇权,维护大一统专制社会所作出的一种合理的解释。天子君临天下,皇后故当母仪天下,而“君临”和“母仪”皆当以“德”为首。

偏见是必然的,但基于同样历史境遇的理解却总是最接近的。《诗经》作为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礼乐文化的产物,很明显地打上了礼乐文化的烙印。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礼乐固然已大为崩坏,但他出于礼乐文化的立场作出的解释却基本与《诗经》产生的文化背景契合。

孔子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又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这基本道出了《诗经》礼乐文化的精髓及《关雎》情性伦理融通的题旨。《关雎》的确吟唱了“男女”两性之“情”,但这“男女”非普通的无教化的野人,而是诗之所云“君子”与“淑女”,这“情”也非普通的无收敛约束的“情”,而是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堪为表率的“情”,这种情因“止于礼仪”,而升华为群体性的“德”。注重情性与德性的融合,是孔子诗乐观的精义所在。

《诗经》以《关雎》为首章,正体现了中国文学人文传统的确立,展现了西周礼乐突破殷商神文并奠定中国2000余年礼乐文明基础的历史进程。因而,现代人纯以自然情感释《关雎》,固然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但却无疑遮蔽了《诗经》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城市边缘
后一篇:静思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