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学教育文化 |
分类: 学术专集 |
大学的立校之本就在于它的“精”、“气”、“神”,也就是我题目所说的“大学精神”,这是“应当”渗透于每一位教师和学子身上的精神风貌。
既然,我说“应当”,那么我指的就是大学的“应然”境界,而非其“现实”状态。于是,我们便不得不问:什么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大学境界”?什么样的精神才是真正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首要内涵,我以为当是“思想自由”。大学不是培养奴才和顺民,不是训练打手和帮凶。只有不受束缚,不落俗套,不盲从大众,不屈服权威的自由思想火花,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自尊、创造性的专业人才与知识分子。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的此重关乎生死存亡的精气神几乎是丧失殆尽了,这不能不说是悲哀。中国的很多名牌大学已经极尽的大,极尽的奢华,然而它就是缺乏这至关重要的自由独立精神。
大学精神的第二重内涵当是“兼容并包”。自由与包容互为依存。自由是包容的前提,包容是自由的衍生。你是自由的,你便应当容许别人的自由,这就是包容。这种包容、理解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传统美德。如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易传》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爱自己,苛求他人,不懂包容,不懂理解。虽然我们说这根本原因在于教学体制,但无疑每个大学生和大学教师都当反思自己是否具有包容的胸襟。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想是很好地体现了大学精神的此重内涵。
大学精神的第三重内涵当是“明德尚行”。这是广外校训的上半句。修身砺行,追寻至善。大学精神是超越自然的欲望层面与现实的功利层面,去追寻堪为自己个人与整个民族立身行事的道德准则,去践守堪与天地鬼神对话的天地良心。北师大校训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倡导大学教师与学生在道德学问上都应有极高的追求。
大学精神的第四重内涵当是“学贯中西。”这是广外校训的下半句。大学是学术的重镇。一个没有学术的大学不是大学,一个不懂学术的大学生不是真正的大学生。如果说,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明德尚行,是一所大学的立身之阶,那么,学贯中西,就是一所大学、每一个大学教师与学生的进取之路。道通古今,学贯中西的大师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作为大学之一员,便当心存此种理念。
上述四重内涵,我想可基本概括大学精神的要旨。或许有人会说,你要求的大学精神太不切实际了,我们读大学就是为了脱农皮,就是博取功名,为着一个升官发财。或许有人还会问:难道你就不食人间烟火?你就不喜欢功名?非矣。我说的大学精神不是隔绝于现世,而是超越于现世。我们读书确有为功名的直接目的,但终极境界往往是超乎功名。或许仍难以理解,但我想,这种提倡对大学的发展当是有利的。故而抛出之,以备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