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县名因何来?

标签:
文化历史狼跡江湖 |
分类: 胡编乱侃 |
http://s10/mw690/001nVtuJzy7k2RQCbpv49&690
河北省平山县,“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为国人所熟知。沕沕水旧石器时代晚期“水帘洞遗址”、县城西商代“西门外遗址”、三汲一带战国“中山古城遗址”等历史遗存,无一不在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平山县在《禹贡 九州》属冀州,春秋时为蒲邑,西汉时置蒲吾县,公元596年置房山县,公元756年改为平山县,迄今已1260多年。
那么,平山为什么叫平山呢?
1996版《平山县志》:“肃宗至德元年(756)三月,改常山郡为平山郡,并改房山县(兼取西平房山二名)为平山县”。该县志专门有一段“平山县名考”:“平山县历史上曾称蒲吾县、房山县、嘉阳县,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始称平山县,县名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兼取西平、房山二名的尾字改为平山县。其二,谓历晋五台、太行两山,万山嵯峨,至此而势始平,故曰平山。清咸丰三年《平山县志》、民国20年《平山县志料集》等书均执此说。其三,唐肃宗至德元年,安史之乱狷蹶,此地为作乱区,诏令凡有安、禄、山三字之地名改名,故改房山为平山,意即平定安禄山之乱。”
1932年《平山县志料集》:“肃宗至德元年,兼取西平房山二名改为平山县,属镇州,五代因之(或又谓历晋五台太行西山万山嵯峨至此而势始平故曰平山)。”
从以上志料可以看出,房山改名平山的缘由有三个。一是根据地名“兼取西平房山二名”,二是根据地势“历晋五台太行西山万山嵯峨至此而势始平”,三是“平定安禄山之乱”。但由于“清咸丰三年《平山县志》、民国20年《平山县志料集》等书均执此说(兼取西平房山二名)”,后在编撰平山县志史相关资料时,均采用“取西平房山二名”之说。
先看第一个。文中所述之“西平”和“房山”,1932年《平山县志料集》载,“唐高祖武德初年改为岳州,相传即西平州(在今治城西一里)。”“隋开皇十六年,析蒲邑置房山县(一名嘉阳即今县治),亦以县西北有房山故名之。”房山即今之王母观山,无疑。而西平,文中有两个字很关键,“岳州,相传即西平州”。尽管文中指出,西平州的地址位于今平山县“城西一里”,但其依据是“相传”,并不能确证。
再看第二个。该《志料集》专门加括号解释“(或又谓历晋五台太行西山万山嵯峨至此而势始平故曰平山。)”意思是在“相传”的基础上,“或又谓”另一个缘由,也不能确证。
再看第三个。平定安禄山之乱说。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发动兵变,历时七年又两个月,史称“安史之乱”。据《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一十七 唐纪三十三》载,“禄山乘铁舆,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兵变不久,北京、太原皆失,各地纷纷奏报朝廷。起初,唐玄宗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有相信。“太原具言其状。东受降城亦奏禄山反。上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一十七 唐纪三十三》)一直到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庚午,上闻禄山定反,乃召宰相谋之。”(《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一十七 唐纪三十三》)此时,唐玄宗才召集众臣,陆续商讨和制定一些列反制措施。但由于听信谗言,错杀良将,平叛战争节节失败,次年六月玄宗皇帝仓皇逃离长安,遂有后来的陕西“马嵬兵变”和灵武“肃宗登基”。
如前文所述,平山县始名的年代是至德元年三月,即公元756年农历三月(彼时我国尚未采用公元纪年,故月历为今农历)。公元756年是个很有意思的纪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5年,曾几改年号、更“年”为“载”,公元756年是其天宝十五载(年)。由于安禄山谋反,农历六月玄宗李隆基出逃四川,七月其三子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所以,“至德元年三月”实际也是“天宝十五年三月”,平山县始名的具体时间应为“唐天宝十五年三月”。
唐天宝十五年,与“房山县改为平山县”的同时,不但将“常山郡为平山郡”,同期改名的还有:鹿泉县改获鹿县,“唐天宝十五年(756年)以鹿泉县改名获鹿县,鹿、禄谐音,意即擒获安禄山之意,故名”(百度);鹿城改称束鹿县,“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三月己亥改饶阳之城鹿城为束鹿”(百度)。
常山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范围历代有变化,但一般以今天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为中心。汉武帝时创立五岳制度,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诏,确定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即今唐县大茂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汉书 郊祀志》)。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把恒山改名常山,曲阳、唐县南部区域即为汉代的常山郡,包括现在石家庄市及周边正定、元氏等地都是常山郡故地。唐至德二年改为恒州,后又为了避唐穆宗李恒讳改为镇州,到北宋以后为真定府。
获鹿县(即今石家庄市鹿泉区),战国时称石邑县,隋朝改为鹿泉县,属恒州。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改鹿泉县为获鹿县,“鹿”、“禄”谐音,意即擒获安禄山之意,故名,属平山郡。
束鹿县(即今辛集市),夏商属冀州,周属并州,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时钜鹿郡地但未设行政建制。西汉开始建县隶钜鹿郡,隋开皇十六年置晏城县、十八年改鹿城县。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曾作乱于此。天宝十五年初(公元756年),破安禄山,三月己亥改饶阳之城鹿城为束鹿,县址驻旧城,明天启(公元1621- 1627年),县址迁驻新城。
如上所述,明确天宝十五年三月改名的有:常山郡改为平山郡、房山县改为平山县、鹿城改为束鹿县。鹿泉县改为获鹿县,虽然没有说是三月,但“属平山郡”,而平山郡是三月才由常山郡改名而来。所以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三月,平山郡、平山县、获鹿县、束鹿县是同时进行的地名变更。《旧唐书 玄宗本纪》“(天宝十五年三月)乙亥,改常山郡为平山郡、房山县为平山县、鹿泉县为获鹿县、鹿城县为束鹿县。”皆是因为这些郡县的原名或带“山”字或与“禄”音同,故借改名以示平定安禄山叛乱之决心。之所以玄宗皇帝同时要拿现如今石家庄这三个县开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河北石家庄一带是安禄山的“根据地”,正如前文所述“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安禄山本是唐廷宠臣,连“安”姓也是御赐,所以,一旦“上闻禄山定反”,必然龙颜大怒,必然欲在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除之而后快”。
与此相印证的是安禄山谋反后,乘势即位的唐肃宗李亨也恶安禄山之名,凡郡县有“安”、“禄”字眼大都改易。至德元年,安定郡改保定郡、安化郡改顺化郡、安静县改保静县;至德二年,安邑县改虞邑、安边郡改兴唐、安康郡改汉阴、同安县改桐城、宝安县改东莞、安南县改镇南、保安县改保宁、万安郡改万全、安海县改宁海、崇安县改崇平、安定州改宜定等郡县改名达35处之多(陈垣《史讳举例》卷2)。
所以,房山改平山的缘由,并不是“相传”的“兼取西平房山二名”、也不是“或又谓”“历晋五台太行西山万山嵯峨至此而势始平”之故,而是缘于为了平定安禄山的“安史之乱”。
过去,或是由于编志者掌握资料所限,一直执“兼取西平房山二名”之说。但从以上分析来看,平山更名的缘由为“平定安禄山谋反”之说更符合历史事实。所以,建议县有关方面对此做进一步分析确证,如信实,当在以后的相关志史类资料中纠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