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瓦岔山

标签:
山路大槐树大自然狼迹江湖 |
分类: 行行色色 |
瓦岔山,位于河北平山下口乡,海拔一千多米。
6月8日,我们同窗一行应在下口工作同窗之邀来到下口,本打算爬爬瓦岔山、看看207国道的十八盘、再看看曾经名噪一时的将军岭,未料想爬上了瓦岔山,从另一条山沟里绕行而出,成就了一出穿越之旅。
http://s5/mw690/001nVtuJzy6JNvGJy5uf4&690
瓦岔山的北面,松柏长青,植被十分繁茂。
http://s12/mw690/001nVtuJzy6JNwgozh1ab&690
我们驱车自王岸西行驶入207国道,沿险溢河一条支流经过官道峪,穿过带下岭,一路到蒿田河岸的泥里河、下口。除穿越带下岭一带,在险溢河、蒿田河两岸山形特点明显不同,南侧是典型的卡斯特石灰岩地貌,北岸巍峨的群山则一律是常见的砂石山,从官道峪南行就是最近开发的佛光山。上图就是从下口西行,南侧(上部)是喀斯特地貌,北侧(下部)就是瓦岔山南坡,为砂石结构,植被稀疏。
http://s3/mw690/001nVtuJzy6JNwh20FQe2&690
这是未上瓦岔山之前在六岭关一带,河沟里有一处古城墙遗存为茂密植被覆盖看不太明显,山上的一处浅洞,老远望去似乎有一座观音画像,您看见了吗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689EN00SIGG.gif?
http://s4/mw690/001nVtuJzy6JNwuAq43e3&690
上瓦岔山的路九曲十八弯,是一条砂石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通往下口乡最偏僻的瓦岔村的山路,基本还算平整,行车大概40分钟左右。在山顶南望,远处群山中间的一条山路就通往有名的十八盘。
http://s14/mw690/001nVtuJzy6JNwv2fs9ad&690
地绿山青,天高云淡,空气是相当的好,终于可以大口大口的呼吸了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4EN00SIGG.gif。
http://s7/mw690/001nVtuJzy6JNwCptwqa6&690
从瓦岔山南坡上山,一律植被稀疏荒凉,几乎没有遮荫之处,没想到一翻过山脊松柏郁郁青青,就是封面图片景色。上瓦岔村,位于瓦岔山北侧山湾,蒿田河一条支流源头。回来查资料,才知上瓦岔村西山岭上有一段明长城遗址,保存十分完好,可惜功课不足无缘得见。
http://s5/mw690/001nVtuJzy6JNwjRsXO34&690
下瓦岔村,山坡上的两架风车并不是发电装置,而是提水设备,如何提水“母鸡”呀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http://s8/bmiddle/001nVtuJzy6JNwxj0qza7&690
下瓦岔村的大槐树,槐树的年龄就是村庄的历史。到达下瓦岔就已经12点,村里没有旅游开发,也没有农家餐馆,按计划我们要返回下口用午饭,从下瓦岔到下口还有另一条途径麻池村的新建路,村民说那条路上山安全下山险最好原路返回,但我们不想走回头路。因为曾经去过杨家桥乡的蹅马村,从下瓦岔到蹅马8公里山路沿河沟而下,地势相对平缓,到蹅马就是硬化路面。没想到8公里的山路走了一个半小时,车到蹅马眼看着就要到“油漆”路面,无奈坡路被一条村民浇地的小水沟阻隔,搬石、铺路、推车整了将近一个钟头才勉强通过,愣没有顾得上拍照。
http://s12/mw690/001nVtuJzy6JNwxMoe71b&690
蹅马村的大槐树。腹中空空,饥肠辘辘,无心观景,时间已经下午2点半,哥几个匆匆看了一眼古民居,驱车直奔俺的故乡小觉镇,用完午餐已经接近4点,瓦岔山穿越终告结束。
http://s14/mw690/001nVtuJzy6JOyHnmqh6d&690
这是瓦岔山南坡盘山路(斜线为晋冀省界)。穿越路线:(207国道)下口、六岭关、上瓦岔、下瓦岔、桑黄埔、蹅马、南营、前湾(从此有一条油路溯蒿田河上行可达下口)、白羊口、店头、工上(301省道)、小觉。这条线路适合骑行、徒步,开车首选越野,如果实在愿意开小轿最好备一把铁锹。若是骑行或徒步,要做好防晒,尤其瓦岔山南坡,翻过山脊之后,沿小河而下,过南营有正在开发的黄龙峡旅游区,风景甚美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5EN00SIGG.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