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普及下,“巑圪崂”读cuángēláo。巑:形容山势峻峭、耸列。圪崂:晋语系,角落的意思。平山县西部山区与山西盂县、五台县接壤,过去曾经看过一本普通话学习读物,将平山西部方言归入晋语系。巑圪崂这个地方,我开始想不一定能够打出这几个字来,但在键盘上一敲,“巑圪崂”,无论从字形还是字义都符合俺们方言的意思,心想就是它了,可见老祖宗传下的方言的确有据可查。在查“圪崂”的时候,顺便联想了另外一个方言“圪蹴”也打出来了,卖个关子,谁知道是啥意思?怎么读?答上就可以上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了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4EN00SIGG.gif。
http://s14/mw690/001nVtuJty6EloCn9oxfd&690
言归正传。巑圪崂位于平山县上卸甲河村北,是一个“马蹄”形的山坳,因为建有老君庙所以也称老君堂沟,老君堂前一块立于雍正九年的石碑上如此描述:“老君堂圣景之神山,神山有两峰,两峰之中有两谷,两谷之下有龙池,下有水飞,响如鼓声……”
http://s3/bmiddle/001nVtuJty6EloLRQ8q62&690
http://s3/bmiddle/001nVtuJty6Elr4NmP852&690
山坳开口处,一株“迎客柏”迎面傲立岩石之上,没有伟岸的身躯,却根须壮硕,坚硬的岩石也被其劈裂。“迎客柏”旁侧有一巨石,敲击之下如木鱼般鸣响,清脆的响声在山谷间回荡,村民谓之“木鱼响石”。
http://s13/bmiddle/001nVtuJty6EloMQfI88c&690
http://s9/bmiddle/001nVtuJty6EloNelcc28&690
http://s11/bmiddle/001nVtuJty6ElrdaV4K6a&690
山坳两侧,石壁直立,古柏突兀攀援绝壁悬崖之上,或直立、或横生、或侧出,千姿百态,古朴苍郁,犹如一条条蟠龙在绝壁飞舞。崖壁左侧的“姊妹柏”尤为独特,两柏一根共生,根部直径约1.5米,向上一分为二,南北两株横逸斜出,其直径均在0.6米左右。崖壁下溪水澄澈,从谷中蜿蜒而出,与古柏相互辉映。流水的冲涮和岁月的侵蚀,在赭红的岩石上留下黑色印迹。
http://s4/mw690/001nVtuJty6ElrRSSXxc3&690
庙宇建于何年?古柏今有几岁?雍正年间重修庙宇所立石碑上认为“已无从可考”,但是庙前一位武官石像上雕刻的文字说明该庙最少有800多年的历史。由此推断,老君堂的古柏应有千年历史,联想到南距此地仅仅4公里的郄家庄后山的几株古柏,想这一带千年以前也曾是柏林苍苍,但由于世事变迁加之经年战乱和人为破坏等原因,惟有植根于悬崖峭壁之上的古柏得以幸存。为了保护这仅有的古柏,上卸甲河村退休老干部赵廷凯更是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日夜坚守着他眼中的这些“无价之宝”。(本图来自网络,有关文字参阅该文,一并感谢作者。)
http://s14/mw690/001nVtuJty6EltdBU0l3d&690
郄家庄后山的古柏。据记载,卸甲河原名薛家河由薛姓人辟居,郄家庄由郄姓人辟居,有趣的是两村现在没有一户薛姓或郄姓。据传说,当年刘秀走国在南滚龙沟摔了一跤好不恼火,来到卸甲河一带见潭深水急、风景秀丽,龙颜大悦,遂挂甲下马,歇驾休息。并自此蛟龙出水、东山再起,重新筑就汉家大业。于是两村分别起名卸甲河、歇驾庄,后歇驾庄谐音成为郄家庄,附近的蛟潭庄、回龙沟等均是据此得名。俺觉得记载倒不如传说靠谱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http://s11/mw690/001nVtuJty6EloNyOG63a&690
原来庙宇的墙壁上曾经有同治年间本村庠生赵全昌题写的诗一首:携友登山上庙游,南台北顶俱重修,禽鸣古柏枝头绕,龙跃神池水湍流。石鼓波锣敲下涧,金钟响亮撞高楼。清爽凉快真佳境,更胜五岳传万秋。
抗战时期,白求恩曾在卸甲河为军民治病疗伤。当年傅作义阴谋进犯石家庄,主席三封电文计退敌兵十万。其实在空城计之外还有两计,一计是调兵遣将保卫石家庄、保卫西柏坡,一计是有备无患、疏散迎敌,朱总司令当时就曾在老君庙驻扎两晚,指挥作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村民对历史传承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近几年老君庙等庙宇在遗址开始复建,也许在不久将来这里会和有着历史文化遗存和革命文化遗存的上卸甲河村一起,成为一处绝佳的旅游胜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