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022-09-28 08:38:36)
标签:

文化

娱乐

历史

情感

分类: 情感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一首《琵琶行》汇集了众多的名句,朗朗上口,随口而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成了口头禅,字字通俗,句句经典,而且在美妙的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生于河南新郑,七十五洛阳去世,葬于香山。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恰逢乱世自幼聪颖读书刻苦,传说读书读得口生了疮,拿书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已满头白发后来青年的白居易与元稹等人参加科举先后任过秘书省校书郎县尉翰林学士等职务,一生还到过苏杭及多个地方任职 

在写《琵琶行》之前,其实白居易遭遇人生职业中滑铁卢。前期的白居易是一个只注重法纪、正直、刚毅,不注重做官策略和计谋的人。唐宪宗元和十年,藩镇势力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白居易上书力主严惩凶手,以肃法纪。但些掌权者出于政治需要,加之平时他写的一些诗带讽喻之嫌,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当权者奏有“擅越职分”之嫌用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死,他写赏花和井的诗,有孝道,于是他贬为江州司马司马一职,也可以解释为是刺史的助手,在当时基本上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贬官江州(现九江)白居易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自此从前那种意气风发,和斗争锐气逐渐消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给自己定位,有造福苍生的志向,但没有兼济天下的平台,那么最好的角色就是独善其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其实人也是一个奇妙的组合体,平淡安逸的时候,不容易分辨出一个人的真正的想法,往往处于喜忧两个极端时,都可能激发出内在的原始情感。当时在江州这穷乡僻壤,加之苦闷的心情,如果遇到一种久违的共鸣,哪怕是一次偶遇,一段悦耳的音乐,都可能迸发出灵感,也可能会淋漓尽致的爆发出内心深处不为人知感情,甚至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认知。

 在月光复明复暗中,天地仿佛被江水侵蚀时候,总觉得自己也说不清楚缺少点什么,这时从水面飘来一曲弹奏声,正是这段悠扬带有铿锵之声,机缘巧合中促成了一首千古的《琵琶行》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长诗关于诗的写作水平,后人不敢妄自评论,不论从情节安排、结构、修辞,都算是诗歌界天花板级别。诗前的小序介绍了故事基本内容在枫叶荻花秋瑟瑟悲秋之时一个平常、寂静的夜晚,诗人要送走一位重要的客人,此时此刻,特别人在低谷的时候,能够与你交往,不避众人之嫌的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送至江边二人仍不舍离开。于是又在船上摆开酒杯,瞭望江面,把酒问盏,然而越是这时候,反而越没话说,交谈几乎没有豪情壮志,光明未来,送行酒喝得寡淡无味。正在这时候,听到江的另一边船上传来一阵悦耳的琵琶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于是他们移船靠近,司马站在船头大声叫唤弹奏琵琶之人,喊了很久才见一个女子怯生生出来。在自己的地盘上,他也不用客气,叫女子弹奏琵琶为他们喝酒助兴。刚弹一曲,女子高山流水般的精湛技艺震撼了在座所有人,那流畅婉转,清脆雅致的乐声,仿佛天外仙乐......这绝不可能是一般山野农妇可以弹奏出的。

于是他们对女子更加好奇,一再在追问下,女子战战兢兢倾诉自己的的往事。原来从前她是京城的一个娼妓名角,在乐器弹奏上技出名师,后来因达官贵人争风吃醋,无法在京城立足,再到年老色衰,只好嫁给江州一个商人,商人经常外出做生意,就只有她一人在家,无聊时就弹奏琵琶,不想惊动父母官,表示甚是不安。

这时一行人对女子已另眼相看,意犹未尽,于是邀请女子能否再以弹奏。微闭双眼,在悠扬婉转的琵琶声中,细细品味,享受着这美酒佳音的感觉。在这如痴如醉的倾听中,越来越总觉得哪里有些相似,仿佛听到了一个从自己心底发出的声音,不知不觉中尽然已泪流满面。司马豁然开朗,原来自己和这女子有同样的经历,只是自己一直觉得高高在上,女子只是一个卖艺求生的艺伎,但此时此景一对比,其实他们的人生轨迹、经历没有多大区别,都是被时局抛弃的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万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他一刻不停,在船上展开纸笔,伴着耳旁还在云绕的琵琶声,一首《琵琶行》在半醉半醒之中一气呵成。

这首诗大概可以分作四部分,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引出琵琶女。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精湛的演奏,是一种碰撞心灵的旋律,让人陶醉在如诗如画的幻景中,同时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身世,也是琵琶女半生遭遇的一曲悲歌。第四部分以琵琶女曾经万人捧红,纸醉金迷,到冷落江边,联想了自己曾经庙堂行走,身居要职,到被贬荒野落后,兽禽哀鸣的江州。突然发现,人虽然可以有等级层次之分,但是人生行走的轨迹也可以如此的相似。诗人袒露自己的心扉,孤独寂寞之感,联想自己无辜被贬,顿生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可以说千百年以来,长唱不衰,脍灸人口,《琵琶行》是其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初读只觉得诗句朗朗上口,给人眼前一种江风徐徐,夜听琵琶清晰的画面,会情不自禁的把它背诵了下来。

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诗词语言平易通俗老少皆宜,脱口而出,可以说首首经典传颂在大街小巷、山间田野。相传他写诗有个习惯,每完稿一首诗歌,不是拿给当时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评判,而是读给邻里街坊的妇女、老人听,只要他们说听不懂,他就会马上改,直到人人都能一听就懂、朗朗上口。所以他的诗词被称之为老妪能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虽然被贬江州是白居易的一个痛和转折点,但在写《琵琶行》一年以后,白居易写下了一首《大林寺桃花》,可以看出他的内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的另一层含义,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此时在职场上同僚给以的压力、焦虑,快五十岁的他,前途仍然一片茫然。四月进入山寺看见桃花,于是有了另一种感悟。一些人在年轻时就很耀眼,而一些人却起步很晚,但只要你不妥协,积极向上,也会像山寺里的桃花,即使错过了季节,一样的可以盛开绽放。他的这种想法和几百年后《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管是才子还是艺人,最失败的是在不适宜的场所,在不懂的人面前讲专业,在酒桌上卖弄文采。试想在一帮云里雾里的人面前,不管你有多高的学问,也许很多人只把你当做酒桌上的一道下酒菜,儒为席上珍。而在夜深人静,清风微凉的庭院,或者湖面小舟上,与志同道合的好友能安静、专注的讨论一段历史,一部名著,听一首小曲,可能会领略到另一种意境。

这里不得不提,白居易的一生有两个重量级的挚友,著有《离思元稹和著有《陋室铭》的“诗豪”刘禹锡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在洛阳期间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琵琶浔阳江头夜送人,虽不明确,但应该就是元稹按推理,当时白居易被贬至江州司马时,元稹在通州司马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元稹写过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想必在此期间他们经常会互相走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而历史上元稹刘禹锡也是那种是非分明,仗义执言的君子,所以他们三人成为了好朋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三观排序一致。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处于那个朝代,刚直不阿的人常受人打压排挤,一种同样有才、有相同遭遇经历的人,成为朋友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白居易的《琵琶中通过琵琶女的故事,把处于社会底层歌女的命运同被打压士子的遭遇放到一起,相互映衬,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满腔的同情,使人感觉到社会动荡,世态炎凉,也鞭挞了一些官宦的官僚认知,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一系列的弊端。

2022.09.28于攀枝花西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