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标签:
文化娱乐历史情感 |
分类: 情感 |
一首《琵琶行》汇集了众多的名句,朗朗上口,随口而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成了口头禅,字字通俗,句句经典,而且在美妙的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恰逢乱世。他自幼聪颖,读书刻苦,传说读书读得口里生了疮,拿书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已满头白发。后来青年的白居易与元稹等人一同参加科举。先后任过秘书省校书郎、县尉、翰林学士等职务,一生还到过苏杭及多个地方任职。
在写《琵琶行》之前,其实白居易遭遇人生职业中滑铁卢。前期的白居易是一个只注重法纪、正直、刚毅,不注重做官策略和计谋的人。唐宪宗元和十年,藩镇势力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白居易上书力主严惩凶手,以肃法纪。但一些掌权者出于政治需要,加之平时他写的一些诗带讽喻之嫌,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当权者奏他有“擅越职分”之嫌。并用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坠井而死,他写赏花和井的诗,有违孝道,于是将他贬为江州司马。司马一职,也可以解释为是刺史的助手,在当时基本上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其实人也是一个奇妙的组合体,平淡安逸的时候,不容易分辨出一个人的真正的想法,往往处于喜忧两个极端时,都可能激发出内在的原始情感。当时在江州这穷乡僻壤,加之苦闷的心情,如果遇到一种久违的共鸣,哪怕是一次偶遇,一段悦耳的音乐,都可能迸发出灵感,也可能会淋漓尽致的爆发出内心深处不为人知感情,甚至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认知。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长诗,关于诗的写作水平,后人不敢妄自评论,不论从情节安排、结构、修辞,都算是诗歌界天花板级别。诗前的小序介绍了故事基本内容,在枫叶荻花秋瑟瑟悲秋之时一个平常、寂静的夜晚,诗人要送走一位重要的客人,此时此刻,特别人在低谷的时候,能够与你交往,不避众人之嫌的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送至江边二人仍不舍离开。于是又在船上摆开酒杯,瞭望江面,把酒问盏,然而越是这时候,反而越没话说,交谈几乎没有豪情壮志,光明未来,送行酒喝得寡淡无味。正在这时候,听到江的另一边船上传来一阵悦耳的琵琶声。
于是他们移船靠近,司马站在船头大声叫唤弹奏琵琶之人,喊了很久才见一个女子怯生生出来。在自己的地盘上,他也不用客气,叫女子弹奏琵琶为他们喝酒助兴。刚弹一曲,女子高山流水般的精湛技艺震撼了在座所有人,那流畅婉转,清脆雅致的乐声,仿佛天外仙乐......这绝不可能是一般山野农妇可以弹奏出的。
于是他们对女子更加好奇,一再在追问下,女子战战兢兢倾诉自己的的往事。原来从前她是京城的一个娼妓名角,在乐器弹奏上技出名师,后来因达官贵人争风吃醋,无法在京城立足,再到年老色衰,只好嫁给江州一个商人,商人经常外出做生意,就只有她一人在家,无聊时就弹奏琵琶,不想惊动父母官,表示甚是不安。
这时一行人对女子已另眼相看,意犹未尽,于是邀请女子能否再以弹奏。微闭双眼,在悠扬婉转的琵琶声中,细细品味,享受着这美酒佳音的感觉。在这如痴如醉的倾听中,越来越总觉得哪里有些相似,仿佛听到了一个从自己心底发出的声音,不知不觉中尽然已泪流满面。司马豁然开朗,原来自己和这女子有同样的经历,只是自己一直觉得高高在上,女子只是一个卖艺求生的艺伎,但此时此景一对比,其实他们的人生轨迹、经历没有多大区别,都是被时局抛弃的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万千!
他一刻不停,在船上展开纸笔,伴着耳旁还在云绕的琵琶声,一首《琵琶行》在半醉半醒之中一气呵成。
这首诗大概可以分作四部分,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引出琵琶女。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精湛的演奏,是一种碰撞心灵的旋律,让人陶醉在如诗如画的幻景中,同时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身世,也是琵琶女半生遭遇的一曲悲歌。第四部分以琵琶女曾经万人捧红,纸醉金迷,到冷落江边,联想了自己曾经庙堂行走,身居要职,到被贬荒野落后,兽禽哀鸣的江州。突然发现,人虽然可以有等级层次之分,但是人生行走的轨迹也可以如此的相似。诗人袒露自己的心扉,写出孤独寂寞之感,联想自己无辜被贬,顿生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可以说千百年以来,长唱不衰,脍灸人口,《琵琶行》是其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初读只觉得诗句朗朗上口,给人眼前一种江风徐徐,夜听琵琶清晰的画面,会情不自禁的把它背诵了下来。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诗词语言平易通俗,老少皆宜,脱口而出,可以说首首经典,传颂在大街小巷、山间田野。相传他写诗有个习惯,每完稿一首诗歌,不是拿给当时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评判,而是读给邻里街坊的妇女、老人听,只要他们说听不懂,他就会马上改,直到人人都能一听就懂、朗朗上口。所以他的诗词被称之为老妪能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虽然被贬江州是白居易的一个痛和转折点,但在写《琵琶行》一年以后,白居易写下了一首《大林寺桃花》,可以看出他的内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的另一层含义,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此时在职场上同僚给以的压力、焦虑,快五十岁的他,前途仍然一片茫然。四月进入山寺看见桃花,于是有了另一种感悟。一些人在年轻时就很耀眼,而一些人却起步很晚,但只要你不妥协,积极向上,也会像山寺里的桃花,即使错过了季节,一样的可以盛开绽放。他的这种想法和几百年后《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管是才子还是艺人,最失败的是在不适宜的场所,在不懂的人面前讲专业,在酒桌上卖弄文采。试想在一帮云里雾里的人面前,不管你有多高的学问,也许很多人只把你当做酒桌上的一道下酒菜,儒为席上珍。而在夜深人静,清风微凉的庭院,或者湖面小舟上,与志同道合的好友能安静、专注的讨论一段历史,一部名著,听一首小曲,可能会领略到另一种意境。
这里不得不提,白居易的一生有两个重量级的挚友,著有《离思》的元稹,和著有《陋室铭》的“诗豪”刘禹锡。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在洛阳期间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而《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的客人,虽不明确,但应该就是元稹。按推理,当时白居易被贬至江州司马时,元稹在通州做司马,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元稹写过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想必在此期间他们经常会互相走动。
而历史上元稹和刘禹锡也是那种是非分明,仗义执言的君子,所以他们三人成为了好朋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三观排序一致。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处于那个朝代,刚直不阿的人常受人打压排挤,一种同样有才、有相同遭遇经历的人,成为朋友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通过琵琶女的故事,把处于社会底层歌女的命运,与同被打压士子的遭遇放到一起,相互映衬,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满腔的同情,使人感觉到社会动荡,世态炎凉,也鞭挞了一些官宦的官僚认知,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一系列的弊端。
2022.09.28于攀枝花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