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应遵循的原则(转)
(2010-07-10 20:17:59)
标签:
教育备课组长教材大纲群体 |
分类: 体育教学 |
集体备课是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规模强化教改力度、整体提高办学效益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提高教师素质、探索教学规律的科研活动。它改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为同级同科教师间经由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优选方案而后形成教案的作业方式,它确保优势互补、形成群体合力、奠定最佳授课基础。为保证集体备课功能的发挥和任务的完成,在其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定向性原则 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优化备课而优化教学,从而大面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与其他备课方式一样,实现渠道仍然是依照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等主要因素,把主要过程从教学理论角度进行阐述,安排教学内容和程序,选取教学方法与手段。既然构成集体备课过程和决定集体备课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那么我们就要把集体备课的目标首先定向在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培养敬业型、科研型、专家型、创造型的教师队伍上。在课前汇众智于一炉、系成败于群体,全力将备课组成员的教学水平逐步推向一致的最高点,实现群体师能达标。所以我们要始终明确教师是集体备课的主体,是实现备课目的任务的主要凭借和重要保证。 二、系统针对性原则 集体备课的内容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大纲、教材、学生等方面的分析,是备课者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机智的集中体现。因此集体备课要求每个成员对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重点难点、知能层次做到胸中有数,对教材本身的体系结构、目的任务做到烂熟于心,对学生实际层次、生理心理机制、智力非智力因素做到了如指掌,努力探讨怎样把来源于课本内外的知识经过系统的整理并升华,再落实到每个学生认知过程中。所以集体备课的系统针对点是最明确要求的分析理解、最有效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最实际方法的探讨设计,切忌盲目、空泛、偏颇、紊乱。 三、全员参与性原则 传统备课法是教师个体囿于苦思冥想的小天地和壁垒之中,教师之间相互保守、相互提防、互不沟通、相忌相歧,个人封锁和门户对立造成教师业务素质的自我压抑和敷衍塞责的惰性思想。“众人拾柴火焰高、群策群力大山倒”,集体备课将教师的个体创造性置于群体之中,变静止封闭为互动交流,变内耗为相助,通过集思广益、扬长避短、信息共享达到共同提高、发挥整体效益的目的,成为一条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良好途径。教师群体的参与意识、创造精神是集体备课健康运行的前提,所以要充分调动教师个体在集体中的参与量、投入量、接受量。备课组长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从备课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分配、研究过程指导,具体效果总结上做细致入微的工作。主持人要立足于整体,广泛征求意见,其他教师要人人熟悉资料,人人提出见解。切忌将集体备课变成轮流备课,继续在低效率、低水平的小范围内运作。 四、规范实用性原则 集体备课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其规范性要求程度很高。与传统备课方式相比,它不仅仅是运作方式的改变、创新,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所以要避免名实不符的形式主义歪曲集体备课的现象,不要搞成外部花样翻新、热热闹闹,内容空泛无物、不关痛痒。集体备课重点处理的是三个环节:由大纲、教材、学生共同的理性高度明确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由教学条件和师生实际明确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由教育理论衡量教师为什么这样教、学生为什么这样学。这几个方面探讨的越深透、具体、全面,便越易于操作,课堂实用性越强,效果越明显。 五、准确预测性原则 备课是为了上课,因此集体备课时要发挥教师群体优势,最大限度提高备课内容预测的准确性。这里说的预测主要是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测定估计。每个教学课题都要明确“两基三点”,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难点和关键,这其中需要以教师水平确定本课题在大纲和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要求,但更主要的是必须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出发点。你对教材编写思路和内涵的理解、对教学目标和具体指标的明确,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和讲授思路的设计等等,都离不开学生实际水平的预测,这样你才能在教学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等方面减少缺漏,防止空洞抽象、片面无效的现象发生。所以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把平时掌握的各班级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内容作为一个重要前提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充分估计认知建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障碍和问题,教师间要共同协商,提高准确度,更合乎学生智能发展和个性特点的要求。 六、过程有序性原则 集体备课必须高质高效、过程完整、合理有序。集体备课。这一环节应在上课数周前进行,以便给教师充分的收集资料,熟悉教材、研究教法的空间。其主要内容是:备课组长将教材按专题、单元、课时等具体分配给责任教师,分工合作;根据大纲共同确定目标和备课要求。分头备课。这是消化加工教材的过程,主要任务是:学情调查,明确学生对知识的达成度;整理归纳知识系统,选取分析信息资料,安排设计教学程度。可根据分工责任不同灵活掌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集体备课。这一环节在上课一周前进行,具体内容是主讲人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设计;" 全体教师评议、质疑、补充, 充实内容、完善方法;备课组长综述,确定统一使用的教案。课后反馈。课后组织,集中反馈教学效果,讨论课堂成败得失,为下步工作提供借鉴。 总之,集体备课是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传统备课方式的扬弃,是完成教学准备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在整个集体备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上诸项原则,确保增大教研容量,提高备课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