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群体竞赛 |
一、篮球训练内容:
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训练总目标的确定、阶段训练划分;各阶段训练任务的制定、主要训练手段及训练负荷的安排;各阶段训练检测指标;训练恢复措施及方法。
二、篮球项目开展的意义:
篮球运动是将球投入对方球篮,以得分多少决定胜负的集体球类运动项目。在全世界范围经常举行世界性、地区性的大赛‘国际交往比赛频繁,发展迅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竞技运动项目之一。
通过篮球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能提高队员各感受器的功能,提高神经中枢灵活性及其协调支配各器官的能力、改善内脏器官功能;能促进运动员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对提高分配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及时间、空间和定向能力起着很好的作用。
篮球运动能培养运动员团结友爱集体荣誉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拼搏的精神。同时对增进国际友好交往,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相互切磋球艺有着积极得意义。
三、运动员基本情况测试指标名称
身体形态:身高、体重、上下肢的长度。
身体技能:心率、肺活量等。
身体素质:100米、800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及协调柔韧性等。
专项素质:反应能力、基本技术、攻防战术等。
心理特征:心理素质、意志品质。
四、 阶段训练的划分及各阶段训练任务
第一阶段:(2006、9—2007、8)
培养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提高自觉主动训练意识,增强进取心和自信心;了解篮球运动发展简史,学习掌握篮球基本技术。
第二阶段:(2007、9—2008、8)
进一步掌握篮球基本技术动作,加强专项身体素质练习,提高灵活控球的能力;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树立竞争意识。
第三阶段:(2008、9—2009、8)
巩固提高篮球的基本技术动作,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增强协同配合能力,能将所学技术灵活用于比赛中;学习简单战术,增强团队意识,为参加区市级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奠定基础。
五、各阶段训练内容、手段:
第一阶段:
讲述篮球运动的发展简史及中国篮球运动发展简史;以熟悉球性练习内容为主,适当加以游戏教学使学生较快学会移动、运球、传接球、篮下投篮和运球上篮等基本动作。
第二阶段:
适当增加基本技术练习强度,结合各种跑、跳、投等专项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及运球接力、投篮比多等对抗性内容,提高动作灵敏、协调性及灵活控球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第三阶段:
以综合性技术练习内容为主,教会学生传切、掩护等简单战术,通过教学比赛和其它比赛的形式全面发展学生专项技术和素质,提高集体凝聚力和进取精神。
六、阶段训练负荷的安排:
每周训练4次,每次课50分钟。其中全年身体素质练习占20%、专项身体素质练习占25%、专项技术练习占45%、心理素质训练占5%、其它占5%。全年对外比赛次数3—4次。
七、训练总目标:
通过训练使学生较熟练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战术,并能较灵活运用于练习、比赛中;能够参加区、市级比赛并力争夺得好名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篮球后备人才。
前一篇:正面屈腿跳高单元计划(2)
后一篇:连续前滚翻教材分析与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