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潭镇的下方小学,坐落在大别山中的三河村新华组(胡家老屋)。如今,这所古老的学校已停办不少年头了,寂静的校园之中,只有一棵很老很老的桂花树,独立而顽强地长成了一道风景。
以前,这所小学一直被称呼为胡学堂,已有数百年的办学历史了,是当时方圆几十里内的唯一的一所私塾学堂,地方上的许多文人雅士都曾在此执教过。老鹤寒松先生在上个世纪也在这所学校当过老师(以下蓝色文字是选自老鹤寒松先生的博文)。
我佩服前人的眼光和气魄,居然选择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幽雅安静的地方建造一座学堂。这座书院式的私塾历史悠久,据说开办以来,曾经有过许多饱读经书、深谙儒家学说的相当有名气的老先生在这里执鞭;学生来源广泛,甚至还有怀宁、桐城的学子前来求学,也曾出过一些比较有名气的读书人。学堂坐南朝北,背倚壁立高山,左右两边各有山峦横亘,恰如青龙、白虎挟持,将学堂围在中间,大门面向似有一泻千里、急流直下的三道河,呈高屋建瓴之势,再又向上折向田湾的绵绵山群。更为有趣的是学堂前厅横跨于一条小溪之上,楼板之下流水潺潺,而中厅上面的石墙上方有不知是谁题写的“活水源头”四个大字。当我看到时,“活”字三点水已剥落了一点,我还开玩笑说,难怪楼下的水几近干涸了。课余之时,我常常伫立字下,沉吟良久,考究着这四个字的出处。宋代理学家朱熹以《观书有感》为题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推测着,大概“活水源头”就出自最后一句的缩写吧。它用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来比喻人们要不断学习新鲜的东西,使思想活跃,学识才能不断提高。不然就会停滞、僵化。用这四个字作为学校主题题词是再恰如其分不过了。由此我联想到朱老夫子《观书有感》的另一首是:“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次日中流自在行。”诗的意思是回想早先水浅时船推也推不动,白费了气力;而今江水泛涨,船在江心自由自在地航行一点也不费劲了。比喻人只要书读得多,学得了真功夫,办起事来就能迎刃而解,得心应手。仰望着“活水源头”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仿佛对读书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古诗曰,“茶亦醉人何须酒,书能香我不须花”。书如活水,书是阶梯,书香于花,古今中外的先哲前贤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告诫我们读书的需要与重要。
下方小学前身为胡学堂,据说乾隆年间,桐城双港举人汪志伊,因其外婆家在潜山双峰而曾来此学堂就读。学堂房舍规格为四合院,前厅横跨于一条小溪之上,楼板地平之下,长年流水潺潺;中厅上方石板上镌刻有汪志伊亲笔题写的“活水源头”四字。笔者于1965年曾在此教过一年高小班,亲眼目睹过先人的墨宝遗迹。文革中拆建,原建筑已荡然无存。
而今,学校因没有了生源(山区的居民基本上都搬到镇上居住,只有几位留守老人在家),已停办几年了。那次我回去看到学校紧锁的铁门已锈迹斑斑,透过损毁的窗户见到堆在教室墙角的桌椅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不过,那棵见证学校沧桑的老桂花树,至今还挺立在校园之中。虽然树身早已呈现空洞,可仍然枝繁叶茂,每当秋风送爽之时,那星星点点浅藏于枝叶之间的淡黄色的花蕊,一如身处深闺的少女,偷偷向外张望,若不是那沁人心脾花香,还真的无法寻觅到它那娇小倩影。
现在的这棵桂花树,在当初建校之时,也许是哪位有心人,栽下的,从此,它就一直伴随并守护着这座校园。如今的桂花树,疙疙瘩瘩的铁样坚硬的树干,透着说不尽的岁月沧桑,它从不疯长,而是像求索学问那样,扎扎实实地慢慢前行。“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留香”。这棵生长在“书香门第”的老桂花树,仍一年年那么有律有序地开花播绿,一如那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内敛而不张扬,将一个个平素的日子,浸润到浓浓的芳香之中。
那回,路过小学时,见到本村的老哥俩劳作之余坐在桂花树下歇息,边抽烟边聊着什么,是在说一些家长里短?近前才听出他们在说老学堂的事,原来他们都在这所小学读过书,难怪说的那么投入和亲热,不时地还发出了一阵阵的笑声,身旁的桂花树听着好像也高兴地摇动着枝叶,似乎还在追忆昔日莘莘学子的琅琅读书声。
想想也是,这里的住户大多姓胡,离学校不远就是现在已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胡氏宗祠》,那里处处都显示着胡姓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耕读传家”的家训家规。想当初,在那地无三尺平的山里,挪出两三亩的平地,在这里办起一所学校(私塾),实属难能可贵,可胡姓人做到了。听老辈人说,从前,凡家族中有出色的学子,都会得到从祠堂属下公田里的收入中,拿出的一部分钱的资助。
常言道,有学校在,村庄就有了活力和希望,这棵可能与学堂同岁的桂花树和那一代代的孩子们,也从此听惯了学校清脆而有节奏的钟声。因为有了这琅琅的读书之声,寂静的山村增添了无限的生气和欢乐。因为有了这所小学,这里的文盲率很低,许多孩子都基本上了小学,有的老年人至今还笑说自己很早就小学大本毕业了(后来这所学校一直为高小,还曾有几年时间里增设了初中班),有一部分女孩那时还读完了初中。
现在已经停办的小学,静静地蜗居在这里,只有桂花树像村子里的留守老人一样,一直在校园中默默地守望,它多么像一个听课的学生,似乎还在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讲解,静静地注视着老师的一言一行,它好像还在期盼着孩子们在身边嬉戏打闹。因为这里就是它的高天大野,它将对这方故土的情愫、牵挂、感念都存入那沧桑的树干之中。微风中的桂花树,轻轻的摆动着绿衣,它多么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絮叨叨地向来人诉说它心中的故事,只有树上的蝉听懂了,蝉不停地说,知了,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