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暗箱操作的不确定

(2009-08-17 08:39:32)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评别人

暗箱操作的不确定

 

暗箱操作的不确定

 

暗箱操作的不确定

 

暗箱操作的不确定

 

暗箱操作的不确定

 

暗箱操作的不确定

 

-评王瑶《看不见的京剧》摄影画册

                          文/高星

     我家就在官园桥东边梅兰芳大剧院的附近,但我一次也没有进去过。每次从剧院旁经过时,我总感觉它更像是一座工艺品商店。

    前年听说王瑶在拍京剧,我有点不解,更不以为然。但当我拿到这本摄影画册时,我还是被惊了一下,就像一贯的对她另眼相看。

    王瑶是摄影界有名的美女,年轻轻的就当上了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但她不可是玩“宠”的,就像她的作品一直都是拒绝唯美的东西。

    几年前,我们一行几个人上香格里拉拍照,面对雪山、河谷、麦田的美景,一些著名的风光摄影大师架着大炮,调焦取景,费劲费时地忙个不停。可王瑶却在一旁无动于衷,无所事事,她装着一脸天真的样子问那些大师:我怎么就看不出这有什么可拍的呢?这儿真的很美吗?

    那次旅行,她匆匆忙忙只和我们同行了一天半,便回京了。但后来我们一起交流片子时,大家还是被她仅有的那么几张人文纪实风格的照片所析服。那些似乎并不精美的照片留给我们的不是视觉的愉悦,而是深层的思考。原来她不是用长时间的操作获取一两幅精典的作品,而是用拍照的瞬间,留下了永恒的冲击印记。

    回过头来说眼前这本画册,我的感触同样如此。拍摄京剧的照片很多,也都很美,似乎这样,才可以吸引住观众,留住观众,起到弘扬京剧的效果。但其实不然,我至少没有被这些作品所打动,留给我的印象无怪乎就像旅游景点出售的明信片。

   《看不见的京剧》画册,装潢精美,印有许多外文,书中还有些介绍有关京剧的常识。看得出来,策划出版的人也是考虑了画册的市场,要把这本画册当成“经典”,就像京剧要成为“国粹”。

    但王瑶似乎并没有附合这些外在的因素,而是依然故我地坚守独立的艺术风格和价值取向,拍出了“看不见的京剧”,看似不一样的京剧。但可能正因为如此,这本有关京剧的画册倒是从重多的同类画册中脱“影”而出,成为真正传世的东西。

   这本画册不是唯美的。王瑶没有从画面上去追求纯粹的色彩、用光和构图,更没有刻意的去张显京剧演员本身的面容、身段、绝技及服饰,她给人一种看似是在不精意之间的记录,大多是舞台背后的东西,也就缺少了“表演”性,还原了生活化的本质,再现了原生态的现实感与现场感。

    这本画册的许多照片,更多的是表现了京剧演员的辛劳、孤独、尴尬。例如有一张照片,画面中一个正在化装的丑角通过化装台上的镜子传达出一脸不知所措,而他背后一群围众的人影,通过小镜子背后的大镜面折射出来。他显然已不仅仅是一个戏剧中的丑角了,似乎更是一个生活中的“丑角”了。

    王瑶非常注重细节的对比表现,比如排练中的演员与老师两只脚的对恃,一只穿着艳丽的戏靴与一只穿着灰黑色生活化的脏皮鞋。一位身着夸张演出服的演员与门外贴着现代加菲猫的广告画;一位正在舞动的演员正在抓紧时间接听手机;一张涂抹浓艳的妆饰的脸庞与没有涂抹油彩处的本真粗糙的皮肤……

   这本画册不是所谓经典的。一般推销京剧的摄影画册一定会想到那些名角大师乃名师高徒,画面也是呈现的名戏名段。

    但这本画册画面表现的完全是普普通通的演员,平平淡淡的场景,更多的是舞后的后面,甚至是随处可见的生活状态,不是聚光灯下的完美与精致。

    演员的表情也大多呈现着一种游离的目光,若有所思的表情,并不是那种标准的唱念做打,不是正襟危做的姿式。其中在一展开页的画面中:一位化好妆的小生坐在后台休息,两侧是来回走动的人,一边是穿好戏装的武生,一边是穿着平常衣服的场区工作人员,当我们发现画面聚焦的中心只是那格外粉色的衣饰时,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所经过的随随便便的背景所凸现的一幕,但视觉的冲击正是来自于此。

    这本画册不是亮丽的。王瑶的摄影作品一直追求生活本真的状态,并不是为了强化主题,而采用先进的摄影技术去附助和强化。因此总给人一种简陋和非专业的味道,但片子中的信息却是鲜明和丰富的,这或许是最专业的。

    因为舞台的背后大多灯火昏暗,王瑶并不在意这些背景,她似乎游刃有余地穿行在昏暗之中,用自己独特的目光照亮了某一区域,引导我们发现和品味,如暗操的操作一样,照亮一片一片认知的秘密通道。

    这种区域的暴光,让大面积的黑,传达出京剧特有的简洁所暗含的想象空间,也对比出京剧那鲜明夸张的颜色。至纯的颜色完全变成了跳跃的火苗和飞鸟的翅膀,像唱戏的锣鼓,分离出那高高重重的音响。

    画册中有的画面只是逆光剪影;有的只是衣袖的一角;有的演员只是大幕下的一个身影;有的是被一束光照亮的红色胡须;有的是练功房窗影下一个弱小的身段。

    这本画册不是清晰的。王瑶告诉我们的思想是直观清楚的,但对聚焦并不讲究刻意的清晰,因此,她总是在行进中、晃动中、震颤下,达到感人的画面,在我们晕眩的视觉中,强化着一种明确的主题。

    王瑶不是不讲究,这种风格正是她对艺术效果、语言的极至追求,对真实的复制境界所在。

    有的画面动感的强化已形成了简单的流动的色彩,特别是有一幅画面中心是一张红色桌子的道具,一个穿白衣的少年正在跳跃而过,那一切都在晃动中的感觉,让我们感到少年的一跃就在眼前,苦练十几年的漫漫时光永远停留在了这轻轻的一跃瞬间,无法把握的瞬间就是无法聚焦的那一刻,模糊的是我们的视觉而不是我们的思想和人生本质。

    海德格尔在论述有关艺术问题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艺术是否可能成为一个本源,并因而必然成为一个起点;或者艺术是否只是一种纯粹的附庸,因而只能作为一种跟随历史的日常文化现象?”

    他同时指出:“一件作品通过成为一件作品而为此广袤提供空间。为……提供空间意味着要开放敞开,建构敞开。此建构通过前述之确立而发生。真正的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此作品开放了世界敞开。”王瑶追求的正是一种敞开,提升生活的内在境界,她并没有界定与拨高京剧的表现,而是深刻与再现京剧艺术的本真与宽广的内涵。

    王瑶的这些有关京剧的摄影,绝对不是停留在服务于一种表面化的主题,就像化了妆的表面那层油彩。她是一种从自然状态出发,为我们敞开了一个世界的无限性,她要证明的是京剧在当代中国现实的第二种存在性及本质的非物性。尽管呈现的画面是昏暗且不确定的,但她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做为一个艺术家的职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