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的春天》教案

(2014-03-03 21:19:01)
标签:

教育

北京的春节

平潭街小学   史宏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2014年的春节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春节的喜庆与热闹却时时在脑海中回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春节的快乐吧!

  1、出示图片,感受春节的快乐

2、你感受到了什么?顺便想想你们是如何过春节的。(热闹、忙碌、喜庆、团圆)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老北京独特的民族风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板书:北京的春节

4、回忆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

二、分清详略

1  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  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舍先生语言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1、这到底是不是粥,为什么又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用了什么修辞?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得如此风趣。)

2、创设情境:由于腊八粥是由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材料丰富品种众多,所以,作者说-----
   
腊八粥里面包含了人们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将五谷丰登的景象浓缩的展示出来,所以老师说——
    
腊八粥包含着人们丰收的喜悦,新年的快乐,以及对来年农业生产的美好祝福,所以大家说——
  3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1)出示图片:老舍先生只用了两个词来形容的,同学们读一读。(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翡翠是什么样的?句中把什么比作翡翠?

3)指导朗读:怎么才能读出色味双美?

(二)除夕

   1、同学们来读读这段,你发现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

  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3预设:“守岁”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4、师总结:“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及自己的寿命。简单说,守岁就是象征把病疫、灾难等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5、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1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2 知识补充:如果真的有家人不能回家,人们通常回给他留下一个座位,摆上一副碗筷,象征着已经团圆了。
  6、指导朗读

7.说话训练

   学着这种总分的表达方式,说说你家的除夕夜。

   出示:除夕真            

  8、教师总结:
       
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三)正月初一:

   1正月初一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2、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悠闲)

  3、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四)元宵节

大家就是在这样一种温馨而详和的节日气氛中过了一个喜庆而美好的初一。初一过去,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北京人又是怎么过元宵节的呢?谁来说说?

1、作者侧重写了哪个方面?这再次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表达特点?

老舍先生不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有详有略的处理,而且在一个段里面也是详略得当的。这样使文章的重点显得尤其突出。元宵节这天,“观花灯”是一个重要内容,所以作者进行了详细描写。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对灯进行描写的?(数量、种类)

3、文中哪些词体现了灯的数量多?哪些词体现了灯的种类多?

4、作者浓墨重彩地对灯进行了描写,这是为了突出什么呢?(隆重),那找出这个句子来。

5、出示: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又”是什么意思?“又”字说明了什么?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1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2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五、拓展总结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六、作业:

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
.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
.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七、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反思:

由于文章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我就打算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为主。抓住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腊八、除夕、初一、元旦,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并联系自己过年的感受来谈感悟。例如:“为什么作者把粥比作是博览会”“从‘色如翡翠、色味双美’这两个词能读出什么?”“元宵节的段落中作者侧重哪方面的描写”从引导学生了解老舍语言“俗白”的特点以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然后运用本节学习的表达方法:先总后分、有详有略写一段文字介绍家乡的春节

     1.在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一些。如:学习“除夕”这一段时我提出了“本段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是什么?”由于问题太笼统,所以导致学生一头雾水,搞不清怎么回答。  

2.朗读指导不够到位。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多读,用不同的方式读语文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本节课恰恰缺少的就是读书声。什么地方重读、什么地方快读,怎么就读出了热闹的气氛,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另外,课堂上读书形式过于单调。只有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合作探究”模式体现的不到位。课堂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生怕学生合作学习打断教师的教学思路,所以没有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展示个性见解的平台,只是一味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4在本堂课中,对学生的鼓励太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对学生多进行鼓励,肯定学生的能力,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