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留在东方,一路高翔》发表于《青年作家》杂志

标签:
文化把心留在东方 |
http://s6/middle/4bac5325g9cf4f24d33b5&690
资料备忘:
《把心留在东方,一路高翔》发表于《青年作家》杂志2010年12期。
把心留在东方,一路高翔
文/纳兰泽芸
知悉季羡林很早,却一直没有较系统地读过他的书。总认为他是研究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的大学者,这些偏僻冷门的知识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遥远而艰深,因此对他的著作一直“敬而远之”。
接触到这本《季羡林谈人生》的小书是在两年前,当时想,这样一位面壁功深的智者该如何谈人生呢?薄薄的一本,握于手中,并不厚重。
静心一读,季先生谈做人、谈处世、谈毁誉、谈老年、谈成功、谈知足、谈朋友、谈长寿之道,文字简约平淡,通俗易懂,没有高屋建瓴,没有深奥哲理,倒像是一位年长的邻居大爷絮絮地对着小辈讲他的人生,讲他的感悟,平实的,淡然的,却掩藏不住字里行间迸发的大智慧。自此,始知老先生的著作并不都是高处云端,其中也有野老话家常一样的平实文章。静心咀嚼,滋味悠长。
先生坦诚地说,他即使活到望九之年仍然对人生感到迷惘,但是他不愿像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那样,谈些让普罗大众扑朔迷离的人生意义及人生价值。他愿意结合自己近九十年的人生经验,谈一点自己对人生的真实感悟。因此,从头至尾,与其说先生在谈人生,不如说他在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阅历,用朴素而平实的语言,讲授普通的生活之道。先生认为:
为人要讲真——
先生在《九十述怀》里说,“爬格子不知老将至,名利于我如浮云”。
许多人不理解他年轻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苦读时,为什么世人皆趋热,唯他趋冷,去研究梵文、巴利文、吠陀文这些艰深的学问。如果以他的渊博学识,当时在外国完全可以靠孔子、庄子、老子把老外唬得一愣一愣,从而蜚声扬名,然而他没有,却选择了西方人具有绝对优势的印欧语言学领域。虽然这个领域太冷,太僻,不会有人捧,有人喝采,也不会给他带来巨大名声和财富,然而他甘愿含光混世贵无名。
当他的渊博和高洁为世人所仰慕,人们尊他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称号之时,他却坚决请辞这些桂冠,他说他自己感觉脸红。他说,我写的东西,不会有套话、大话,至于真理是否全都讲了出来,那倒不敢说,我只保证,我讲的全是真话。
豹窥一斑,鼎尝一脔,只此两件,足可以洞悉贯穿先生一生的“真”。
为人要讲勤——
先生在《迎新怀旧》里说,“人吃饭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这是我的根本信条之一,我也身体力行,我现在仍然是黎明即起,兀兀穷年,不求有惊人之举,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吃下的饭。”
先生年轻时的勤奋与不倦自不必说,否则也不可能有后来的博学与成就。最为可贵的,即使到了皓首之年,仍然“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文革时期,他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而受辱,自杀未遂。后来,他被“发配”在女生宿舍楼看大门,谁会想到,就在那样的特殊时期,他完成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翻译工作。翻译工作都是在“地下”进行的,因为怕被发现,偷偷把史诗原文抄在小纸条上,趁没人时拿出小纸条,躲在角落逐字逐句翻译,就这样,文革结束,一本《罗摩衍那》基本全部译完。
八十多岁了,他仍是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并风趣地说,别人都是闻鸡起舞,我是鸡闻我起舞。学术上,他没有一点停步,完成了重要的著作:《糖史》及《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为人要讲豁达——
先生说他从没想到自己能如此高寿,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四十来岁就离世。自从文革不堪其辱自杀未遂后,他感觉多活一天就是多赚一天,大限什么时候来临,他随时准备开路而无悔无恨。简化生活之后就是拥抱生活。他极喜爱陶潜的一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放弃所有让你想活到一百岁的东西,你就可以活到一百岁”,这个道理,先生很懂。
为人要讲爱国——
先生说,“平生爱国,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爱国!”这样的话语,出自一位饱受人生风霜的沧桑老人之口,令人肃然。1946年,先生从德国学成回国后,一踏上祖国的土地,第一件事是跪下捧起一把泥土亲吻,颤抖着声音说,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在此之前,英国剑桥大学已经为他安排了诱人的职位,但他不为所动,学成直扑祖国怀抱。
为人要讲感恩和宽容——
先生从牛棚中放出之后,长达数年成了一个“不可接触者”,没有人敢跟他讲话。一次孙子高烧,已是花甲的先生用破自行车吃力地推着去校医院急诊,这时一位女同事吃了豹子胆似的帮忙步履蹒跚的先生推了推车。先生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几十年过去,他的境遇早已地狱翻天堂,然而他毕生难忘那“一推”。先生曾遭受许多磨折,但直至今日他没有怨恨怪罪任何人,更不谈打击报复,他说并不是他度量特别大,而是他洞明世事,反求诸躬,倘若他处在别人位置上,行动不见得比别人好多少。
为人要敦厚良善——
有一年新生开学,一新生来来去去忙报名,将行李让旁边一朴素老头看管,老头欣然应允。事后那学生才知,那朴素的“老头”竟是“季羡林”!先生曾寄钱给一位好学但贫寒的年轻人,并说,这些钱助你读书,都是我爬格子所得,都是干净的。并用朱熹诗勉励年轻人: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
作为先生的非专业读者,重翻这本薄薄的《季羡林谈人生》,从他的娓娓倾诉中,感知他的深邃,他的浩瀚,他的描摹不尽。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先生高翔的一生,以此为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