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iddle/4bac5325g8fe9ce321f06&690
千年中秋,诗心惘然
文/纳兰泽芸
读到杜甫中秋之夜作的那首《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心里会有与诗人心神相接的一种恍惚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那是一种人心共通的惘然。就像我读到那首只有二十三字的现代诗——《信》,所涌起的感受一样。
这首只有二十三字的诗,短,平,没有什么非凡的文采,表面看上去淡如白水,实则隐藏着许多生的苦楚,许多家国无据的酸辛与茫然。
这首诗叫《信》,内容是这样的:
“昨天母亲来信:我好,你好吗?
我给母亲回信:我好,你好吗?”
乍一看,大多数人会想,这母子可真够惜墨如金的,写信,就用五个字。回信,也只用五个字。这短短的几个字,如何能承载母子相离之时的思念和挂牵?
读诗伊始,我也是这样想,一个问号盘旋在脑子里久久不散。
直到我知道了那两封五字之信的写成年代和写成背景,我的疑问也就瞬间释然,代之的是一种肃然的感动。
这是写于1968年中秋的信,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
此前,作者已远赴法国求学,国内的父母亲却在这时遭受着巨大的身体折磨和精神折磨。以前,母亲给儿子写信,也是满纸挂念孩儿的心,儿行天涯母担忧,一字字,一句句,写满了思念和期盼。
可是,自从陷入那个黑暗的漩涡之后,身心已是备受摧残的母亲,还是冲破各种险阻坚持与儿子通信。儿子在遥远的异域闻知双亲的遭逢劫难,心焦如焚。
中秋来临,万户团圆的日子,万里思亲,却不能不小心从事。在那样动辄招来杀身之祸的年月,母亲的信只能是简短而简短,一旦得咎,会招来巨大的灾难。儿子也一样,不能多写,不能多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在彼时,儿子所盼望的,就是世界那一边的父母双亲还好好的活着。同时,也告诉父母双亲,自己也好好的活着。
母亲能安慰儿子的是:我活着。此外,其他的一切,诸如,生活的情趣、身边的苦乐,大小的欲望,都已没有意义,都是奢望和虚妄的东西。
唯有活着,才是让世界另一边的亲人放心的最好消息。
我能想象,一张信笺,上面只有匆匆五个字“我好,你好吗?”,五个字下面,是长长的巨大空白。就像一幅留白的国画,正因为那大幅的留白,才现出余味无穷的画韵和意境,才现出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现实无穷的悲怆。
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放得进一个国家史无前例的不寻常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无数身处险恶的人们发自内心的人间真情。
千年之前,诗人杜甫的中秋之夜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千年之后的特殊年代,一对母子之间的中秋之夜是“母子皆分散,寥语问死生。寄书长觳觫,况乃未休兵”。
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亲人,不一样的两首诗,却是一样的中秋明月,一样的世路艰险,更重要的,是人世间一样珍贵的殷殷亲情和拳拳家国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