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一只狗学习什么是爱

(2010-08-20 23:23:24)
标签:

文化

人情淡漠

小狗

真诚

 http://s6/middle/4bac5325g8e42f0015ea5&690

 

 

向一只狗学习什么是爱

/纳兰泽芸

 

为何要向狗学习什么叫“爱”呢?人们不是总说“狼心狗肺、鸡鸣狗盗、狗彘不如”吗?

 

      可是,有些时候,狗的确比人更懂得什么是“爱”。

 

      有人感叹,如今物质条件越来越好,通讯方式越来越快捷,却为何感觉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失落?虽未至“人情薄似纸,人面冷如霜”的境地,但人与人之间,在你危难时没有“过桥抽板、落井下石”就已算不错了。至于“知恩图报”已成侠义故事里的情节,“有恩不报”是正常现象,“忘恩负义”也司空见惯。

 

富士康跳楼事件中,十多条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转眼灰飞烟灭。而促使这些年轻生命消殒的催化剂除了“管理手段粗暴无人性化、工作超负荷”之外,“人情淡漠”是其中一大主因。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视员工尤其是底层员工个人精神需求为无物,粗暴封闭式管理,人情冷漠,麻木不仁,底层员工又处在高强度超负荷劳动状态之下,感受不到人情和爱的温暖。久而久之,内心受到巨大摧残。

 

 2009年年底,湖北某地3名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不幸溺水身亡。打捞遇难大学生遗体时,有人开口就是:“活人不救,只捞尸体,打捞一个12000元,先交钱,后下水。”校方人员一时没带够钱,商议能否先交部分,打捞上来以后再补齐余额,竟被拒绝。终于凑齐全部打捞款。当打捞出最后一名大学生遗体时天色渐暗,打捞者竟扣留遗体要挟,以天黑为由涨价到一个18000元。

 

那么,再来看看被称为“狼心狗肺”的小狗们的“狗性”。

 

在舟曲,一条名叫“羊羊”的小黄狗救了一村人。那天深夜,主人都已睡下,羊羊也在自己的小窝里准备美美的睡大觉了。然而,不一会儿,羊羊敏锐的听觉和嗅觉告诉它有灾难将要发生——它听到一种恐怖的轰鸣声,嗅到一种可怕的气息由远而近袭来。

 

羊羊立刻奔出小窝狂吠起来,它要赶快叫醒主人逃命!可是主人睡得很沉,叫不醒。羊羊急坏了,一边狂叫一边抓挠冲撞屋门。终于主人被吵醒了打开门,羊羊不顾一切地冲进去咬住主人衣服拼命朝外拖。见到羊羊这种反常的样子,很有养狗经验的主人立刻知道要出大事,火速通知村里人逃离村子!

 

村民前脚逃离,凶猛的泥石流就吞噬了村子!

 

爱狗的人都知道,狗的听觉是人类的16倍,嗅觉甚至是人类的几百万倍,狗能听到人类无法听到的超声波,并能准确判断出声音的精确来源。

 

如果说,这种生理上的特点是狗这种动物与生俱来的优势,那么,狗对人的忠诚和爱,似乎更像一种令人感动的感情。就连阅动物无数的生物学家的达尔文,都不得不感叹:“对人的爱已经成为狗的本能,几乎不容置疑。”

 

有人说,不曾养过狗的人,很难想像与狗一起生活是什么样子;养过狗的人,则无法想像没有狗的日子该怎么过。对这句话,相信许多曾经与狗生活过或正与狗生活着的人,深有同感。

 

因为,它们是那么的善良和有情有义。

 

我们一定还记得,汶川大地震中被埋88夜共196小时却成功获救的老人。为何一位年迈老人能够熬过漫漫88夜而生还?是两条情义之犬救了她。当突如其来的地震发生时,老人摔倒在地,来不及反应就被滚滚而来的巨大泥石流卷走,然后又被卡在两块大石头中间,幸好只有下半身被埋,上半身露在外面。因被泥石流卷到的位置较偏僻,几天里都无人发现她,一直不离不弃、守在老人身边陪伴她的就是两只小狗。小狗不断用舌头润湿老人的脸,汪汪吠叫着不让老人昏迷,直到老人被搜救队发现营救。

 

数年前的印尼大海啸中,一位母亲带着三个孩子逃命,她手拖两个较小的孩子,让最大的孩子跟在身后跑,慌乱中大孩子跑错了方向,千钧一发之时,小狗冒着生命危险跑上去,咬住小主人的衣服拼尽全力将他拖回安全区。

 

然而,如此忠义善良的动物却遭到怎样的伤害呢?不久前,某地一个高层楼房的楼道内,有一只白色的小狗被人用刀子割开肚腹,而且这是一只刚当母亲的小白狗,还处在哺乳期。即使重伤,小狗仍不肯离开,在家附近的楼道低低呜咽,次日小狗就因伤势过重失去了生命。原来是男女主人吵架,拿小狗撒气,残忍地用刀割狗肚腹。此事引起人们极大愤慨。

 

 “狗若爱你,就会永远爱你,不论你发生了什么事,不论经历了多少时光”。这是作家杰佛瑞·麦森对狗发自内心的赞美。

 

     人们应该深思。不要真的让法国的罗兰夫人一语中的:“见识了越多的人,我越喜欢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