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整体备课
(2012-04-23 16:30: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初一生物上备课 | 
七年级生物上册整体备课
一、课程总目标
(1)认识到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类型,理解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园。
(2)尝试观察、实验、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学习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3)认识到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是包括动植物细胞在内的绝大多数细胞共有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内含有遗传信息;细胞能够生长和分裂;细胞通过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构成生物体。
(4)熟练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够制作临时装片。
(5)认识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基本类群;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从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制造有机物、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等方面,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6)知道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情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面向全体学生。
第一单元的教学可从学生熟悉的生物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亲身经历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奇妙现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通过观察课室内有何生物、调查身边的生物等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重视科学探究,倡导探究性学习。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结合课程安排的“观察与思考”、 “资料分析”、 “探究”、“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养实践能力。注重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方法包括哲学层次的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学科内的特殊方法。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生物课中重点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
第二单元内容比较抽象,让每位学生亲自动手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都能观察到动植物细胞就非常重要。只观察一个或一种生物细胞,难以形成对细胞结构的认识。应该让学生对几种不同的细胞进行观察、比较,从而归纳出细胞结构的共性以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多种细胞图片等素材进行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社会”和“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育,让学生体会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以及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生物体有严整结构体系。只有生物体的各种结构有机地结合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时,才能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在生物圈中有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同时还存在着没有细胞结构、寄生在活细胞中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出人类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以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设问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落到实处。病毒在生物圈的分布十分广泛,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密切,教师应注意引导.从事物正反两个方面去看待这个问题。
第三单元的文字亲切、优美、生动,拉动与学生的距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绿色植物的爱,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渗透对绿色植物的爱,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并转化为保护绿色植物的行动。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