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有很多讲究的。我只知其中不多的一些,终因不习惯茶中带有的苦涩,也就不愿过多的去了解。总的感觉:茶只是一种饮品,不应该复杂得像学术,分许多流派、作派,南北之风、大小雅之分。
以前只知日本有着“茶道”这一说法,着着试试似表演!看上去是很优雅,但感觉很累。不及四川巷子头的茶馆来的自然和安逸!见茶师,手提长颈铜壶,成叠的盖碗在叮当中麻利
的在桌面摆好,可原地转身为四五张桌子添水,加水时的动做你若身临其境一定会感到既惊险又叫绝!在那里,喝一口起身,没人劝你!一盖碗泡得无色无味,听说书人大刀长矛的耍足一天不走,也没人赶你!别看就这副德兴了!一声长长的川音“茶师,掺水!”茶师还得陪着笑脸叫喊着“来喽!”保证是声到、人到、水到。
尽管从文化认知的层面,茶是健康的饮品,以清澈淳香著称。喝茶的人一种应该是很淡定,很雅驯的那种干干净净的神仙。豪放中秽气冲天,见茶杯快起重落,粗野的如凶煞!那定是喝酒的人。
可在日常中,我看到最多的,却是出租车司机们在等红灯时,双手捧着硕大塑料杯,那茶色着实地不敢恭维!只见不温不火的喝上一口,看那茶汤混浊得让人失去了品茶的雅趣。
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是陪扮着不同的生活情趣。所谓的茶文化在这里就品出了阶层了!北京人艺的那个不朽名剧《茶馆》饰刘麻子的英若诚,身为泱泱大国之文化部副部长,令人侧目的却扮演了旧时社会底层喝剩茶根的小人物!而我们周边又是如何?只有各位自已去观察。
所以说:清淡时有茶,雅驯时有茶;沉郁时有茶,粗鄙时亦也有茶。
有道是:待客是茶!送客亦茶。茶中有乾坤啊!
现如今,普洱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搅乱了茶文化的座次。所谓山人名士的雅乐们被打翻在地,什么雨前明前,香片花窖;什么惠泉虎跑,红泥火炉;什么冻顶乌龙,云雾毛峰。这些跟普洱相距太远!印象中马帮队或赶大车的随身物,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引发成为又一魔症。据称:它可以治病、恨不得可包治百病!加上美容、减肥又长寿等等。各种传言啸尘至上,它身怀绝技,无所不能,现已是官府和大款们的待客珍品。加上不俗人士的通俗解释,如品洋酒般的要求:一、观其色、清澈如红酒;二、嗅其味,醒脑入胃脾;三、品中淳,唇齿留香,陶醉其中。这普洱好生了得!在前,有点像当年的各类包治疑难杂症的气功大师。在后,看似粗陋的茶坨,颇类似上世纪80年代君子兰的身份。
思来想去,不觉笑出声来!小品中有句台词正适合与此物--“就是那个二锅头兑地那白开水!”乐大了。
我曾接受了几饼不同形状的普洱,其中一件带托架,茶被高压成盘状。为此,也曾推崇过这东西的神奇,摆在书柜中。不知者常当黑磁盘端详……
中国人在出现疯狂时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鬼迷加财迷是基本点。其品格大抵相当,都是传说中的神秘感,土包子加上赌徒的幻想。那其实就是迷信和贪婪的交织。
把普洱茶推荐给我的人和宣传册上说的都差不多,什么普洱是当年天朝的贡品,可见皇帝老儿也是很上道的等,所以它的价值也已恒久远之。
就这貌不惊人的普洱,仿佛一夜之间都己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古董,如美玉!赛黄金了!
善良的人啊!想想吧,荔浦芋头做过贡品,我们现在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做。鸭梨、密桃、萝卜、生姜这些东西都曾是贡品,它们的价值几何?这主要取决于各人的口味,而它们的价格,则还要看有没有新的,类似于普洱教主这样的歪神来将加以推动。只可惜!没人应战。
在中国,在这个以巫求利,钱为鬼推磨的市侩文化中。等着吧!普洱茶早晚就是寻常人家厨房里的一棵大白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