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雁塔让人梦回盛唐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与好友高适、薛据同登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时所留下的诗句。
七层高达
64.5米的大雁塔,在现如今高楼林立的都市,身高已经没有优势。但在盛唐时代的世界,应属绝对的“摩天大楼”。她以当时“天下第一楼”的气势磅礴,彰显着大唐的威仪。
西安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公元652年,即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西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内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大雁塔塔体为方形锥体,其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关于大雁塔名字的由来,在民间有很多传说。
一说是来源于印度。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大乘吃素,小乘吃荤。一天,在一个小乘派寺院中,做饭的僧人因为没有找到肉给方丈吃,仰天长叹。此时,天上飞过一群大雁,饭僧就想:如果有只大雁给方丈吃就好了。
这样想着,突然有一只大雁从空中掉到地上。饭僧很吃惊,就告诉了方丈。方丈说:“这不是雁,是菩萨显圣舍身布施。”寺中僧人大受感动,从此不再吃肉。为了纪念这只菩萨化身的大雁,僧人们便在雁掉落的地方建造了一座五层的佛塔,名为雁塔。流传到中国后,也叫雁塔。
另一说为与释迦摩尼佛有关。据说在释迦摩尼成佛之前,他一度也像其他人一样修苦行僧。有一天佛在树下打坐,身体十分饥饿和疲惫,这时天上飞过一群大雁。或许是为了考验佛的意志,一只大雁忽然坠落在他的脚下。可是,佛祖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心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佛祖的意志,就将藏佛经的塔称为雁塔。

还有一说则与玄奘有关。据说玄奘法师在去西天拜佛求经的路途中,因遇上风沙,迷失了方向。此刻粮食和水所剩无几,眼看就要陷入绝境,但玄奘法师仍淡然盘膝而坐,念经呼法号。这时,飞来一只大雁,法师跟随这只大雁走出了荒漠。玄奘法师为表对大雁的感激之情,回国后专修雁塔纪念。
在古都西安,大雁塔是唐代唯一留存的古建筑。大雁塔在唐代时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唐末以后,慈恩寺屡遭兵火,但大雁塔仍巍然独存。
2004年我初到西安时,有幸登上大雁塔。踏上旋转扶梯,游人一个紧挨一个。如此游览,对塔的保护肯定不利,再加上西安过度使用地下水,致使塔身一度出现倾斜。好在政府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采取诸如不允许游人攀塔、补充地下水等措施加以解决。
置身大雁塔广场上蚁涌般的人流,周边已点燃起灯火的仿唐建筑群令人恍若隔世。穿行于各种肤色的人流,仿佛梦回盛唐。夜色中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在此留连,思量着历史烟消云散后的遗迹。
推荐阅读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