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皮影:巴楚文化的瑰宝

标签:
赤脚de大侠皮影戏三峡摄影旅游 |
三峡皮影:巴楚文化的瑰宝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堪称无电时代的“电影”。皮影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它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
在三峡土家族地区,皮影戏又称“土影戏”。因牛为土家族的图腾,所以三峡土家族的皮影采用驴皮为其材质。
明末清初,皮影戏由四川、湖南等地的流浪艺人们传入三峡地区。较之其它地区的皮影,三峡皮影戏更多地融入了本地区的民俗风情,影型也更加细腻、逼真。三峡皮影配乐唱腔糅合了许多本地的民歌、小调。题材从流传全国的历史故事到三峡传说、民间传奇,可谓应有尽有。
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推荐阅读58
前一篇:“高也时代”的五大特征
后一篇:三峡大坝:酷署中的清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