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档的创建和编辑》教案设计

(2006-11-20 16:28:53)
分类: 学科教案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
(1) 了解创建新文档的几种方法,能灵活创建新文档。
(2) 掌握各种不同的选定方法,能快速选定文本块。
(3) 熟练掌握文档的基本编辑操作,如:插入、修改、删除、复制和移动文本等操作。
(4) 学会正确保存文档,理解不同格式的文件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本节的学习内容是文档的创建、编辑及存盘操作。
 学习重点:文本的选定、移动、复制和替换的方法。
 学习难点:“替换”命令的应用。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准备文字素材和练习题、自制简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引入主题
教师:本章以一个小报的具体制作过程为例,向我们展示了Word较强的文字处理功能。本节课学习如何创建小报和对小报进行简单的编辑。
(屏幕展示已做好的小报,让同学对小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分析小报,动手练习
任务1:小报的组成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张小报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讨论完后教师简单总结。
任务2:新文档的创建
教师:要编辑这张小报,我们首先应准备好“纸”和“笔”,即我们如何创建一个新文档摆放小报的内容?
学生尝试,有困难的同学看书,试试有几种方法,各方法之间有没有区别?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归纳一下创建新文档的方法。
任务2:文本的输入
教师简单指明文本输入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输入一小段文本,认识插入点和段落标记。如果出现红色波浪线或绿色波浪线,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教师引导学生看信息卡,提及“自动更正”的概念。
教师问题:如何引入已有的文字材料?学生可利用已学过复制的知识尝试。教师简单讲解操作方法,学生再试,完成小报的文字材料引入。
任务3:文本的插入与删除
知识准备:教师指明编辑的原则,学生练习文本的选取操作。
教师要求学生试着在小报的开头插入报头信息,同桌可以相互帮助。学生完成后,教师演示归纳方法,并提出一个新的问题:Word的两种工作状态,即“插入”与“改写”在输入文本时有何区别?学生尝试,教师强调“插入”状态的重要性。
教师:如果在输入的过程中发现错误或无用的文字怎么办?学生尝试删除操作,看书并进一步练习,请学生归纳出Delete 、Backspace和“剪切”的不同。
任务4:文本的替换
教师提问:若删除文本中多次出现的词组,如“因特网”,你会吗?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引出“替换”的使用。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尝试该命令的使用。最后教师强调:如果替换出错时,应及时使用“撤消”功能来恢复,而不能再用替换的方式来恢复,以免错上加错。教师顺便提及“撤消”和“恢复”的使用。
任务5:文本的移动、复制
教师分别出有关移动和复制的题目,要求同学试着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参考书上例题。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请同学通过操作总结移动与复制的操作方法和两者区别。
任务6:文档的保存
教师简单提及保存的注意点,同学尝试“保存”命令的使用,教师提问:如果将刚才的文本另存到软盘上,你会吗?学生示范。完成任务6之后,学生自学文档的自动保存和文档加密的内容,并完成相应练习。
探索:
利用自动更正巧妙用来替换一些经常要插入的图片、符号。下节课完成。
五、教学评价
本课围绕小报的基本编辑展开,分为6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的任务,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总结:教师简单扼要指明这节课的目标,请同学简单复述本节课的收获。
六、教学设计思路
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师起指导、启发的作用,教师围绕任务,通过学习或相互间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深化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协调能力及协作精神。
本教学设计体现分层教学的原则,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完成各自的操作任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分层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差异教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