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老城
完全没有想到,2016年立秋时节,我还会再来布拉格。如果说第一次是刻意安排,第二次是顺路重访,那么第三次就真是缘分了。那年开春时,女儿说她暑假里有个去欧洲的差事,工作结束可以顺便休假,极力邀我同行。虽然地方都去过,但我还是欣然而应!
于是有了这趟先观摩音乐节,再自驾北德、卢森堡的行程。布拉格之旅,正好被安排在德国与奥地利之间。行走在充满波西米亚风情的街巷中,三访美丽的文艺之城,与前两次会晤不同,主要景点轻车熟路,玩儿得从容而有重点,不再如赶三关。心情之灿烂,无以言表!

岁月如云,风景如画!8月9日到达布拉格当天,首先登上城堡!像前两次一样,驻足远眺,整座城市尽收眼底!

厚厚的云层下,又见圣尼古拉斯大教堂的巴洛克圆顶及钟楼,布拉格一如既往地千姿百态,一派迷人景色!

由于下雨,选了一幅2010年8月22日拍摄的圣维特大教堂外观图。再看精美的弦月窗浮雕;双表盘大钟,表盘一个以小时计,一个以一刻钟为计。据说从十六世纪开始,这座钟一直被安装在这里。

8月10日上午再上城堡,冒雨排在等待参观的长长队伍中,约半个小时后,终于入内参观了两次擦肩而过的圣维特大教堂。虽然控制客流分批进入,但感觉教堂内游客依然很多。

从教堂内看最美的玫瑰花窗!圣维特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精彩范例,有人说它与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出自于同一位设计师,但我没有找到可靠的出处。

教堂内的圣·让·内波姆斯墓,建于18世纪中期,纯银制作,据说耗费了二十吨银子。灵柩上手持十字架的圣·让·内波姆斯跪像尤其精美。

讲述宗教故事的玻璃彩绘。圣维特大教堂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波希米亚国王查理四世下令建造于1344年,经历多年战乱和火灾,建造过程持续了近六百年,直到1929年才最终完成。

教堂内的管风琴。我对管风琴空灵而美妙的声音比较着迷,可惜没能在这里听一听为唱诗班伴奏的管风琴乐声。

前两次均未入内参观的圣乔治教堂。雨越下越大,正好买了参观布拉格城堡的套票,逐一参观教堂、旧皇宫和其他室内展出。

圣乔治教堂正面为十七世纪重修的巴洛克风格,但内部却是古老的罗马教堂。布拉格之春音乐会曾在这里举办。教堂内部空间狭小,观众很多,需要耐心排队等待。

布拉格城堡旧皇宫,建于公元12世纪,一度是历代波希米亚国王的居住地。三层建筑,外部在原有古罗马建筑基础上历经增筑和修缮,融入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风格,内部古老而沧桑。

修缮后的黄金小巷,再次对游客开放。雨中行走在铺着石条的窄街上,与7年前第一次来访时相比,商业元素大增。

又经卡夫卡曾经住过的蓝色小屋,如今里面是一个小型陈列室,读过卡夫卡著作或对卡夫卡感兴趣的各国游客,都会在此逗留。

卡夫卡是20世纪奥匈帝国德语小说家,犹太人,1883年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按照本世纪流行的说法,妥妥的一名80后作家!

走出黄金小巷,居然雨过天晴,老天对游客很友好!

坐在路边写生的孩子们

位于布拉格城堡外哈德恰尼广场的格马丁斯基城堡。之前两次到布拉格,都没有走进这座城堡,而这一次,在里面聆听了一场中捷两国儿童联袂举行的音乐会,方见这座古堡真容。

8月11日,到布拉格第三天,从驻地步行前往老城广场,途经一座街心花园!

布拉格绿化很好,整个城市都很漂亮!

初建于1876年、完工于1884年的鲁道夫宫。坐落在老城区内的鲁道夫宫内有世界级的老牌音乐殿堂鲁道夫音乐厅,也是全球著名管弦乐团“捷克爱乐乐团”的所在地。

穿过游客熙熙攘攘的小城区街巷

行至查理大桥,决定登一次还没有上过的桥头堡。不料发生一段小插曲:爬到售票处一问才知道,卖票必须用当地克朗。

只好让年轻人下去换币,我们两老在原地等候。彼时已经爬到城堡的一半高度,下去再上来真吃不消。一边等候,一边凭窗眺望,到底站得高看得远!

幸好换币处不远,就在通往广场一侧的小店。买了票继续攀登,楼梯不太陡,比几年前登比利时布鲁日的钟楼要好,那次差点儿没上去。在桥头堡上俯瞰查理大桥和伏尔塔瓦河,眼界大开。

另一侧可以俯瞰布拉格老城。从桥头堡下来,准备解决午餐。为了省时间,在快餐店买了个捷克式面包卷,夹绿叶菜,奶酪,火腿肠,西红柿,量很大,味道不错。

下午沿伏尔塔瓦河穿街巷又来到广场。上图为绿顶白墙巴洛克风格的圣米库拉什教堂。而蒂恩教堂10点至12点开放,我们赶到时大门刚刚关闭,错过得如此完美。窗窥,内富丽堂皇。

广场上游客多到犹如北京王府井,明显比前几更热闹,而且满眼国人!这群由老师带领的孩子,游学还是纯玩儿?现在的娃娃,小小年纪就周游列国!

布拉格不愧是一座文艺之都,到处可见各种乐队,优美的旋律不绝于耳!他们往往一边演奏,一边贩卖自己录制的光碟。

止步聆听,颇具专业水平。遇到这样的乐队,我多半会买一张碟收藏。不过回来听一两次后,有些就不知放到哪里去了。

穿小巷去看火药塔,归途另辟蹊径,走在游客不多的窄路上

居然发现新大陆,路过一直想找却不知居于何处的布拉格歌剧院!

安娜·高美的“空斗篷”,也叫“心灵的外衣”雕塑!好惊喜,自从2015年10月在国博高美雕塑展上见过,就惦记另外的“它”,踏破铁鞋无觅处啊,它却在这里等我!

最爱最爱的,还是伏尔塔瓦河,更有斯美塔那“我的祖国”

这一次,我真正走到了伏尔塔瓦河畔!近水亲临,双手浸入浅浅的水中,感觉它的缓缓流淌;掬一捧清凉碧透的河水,感觉它的纯净与温度!也许这一次,要和布拉格说一声,再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