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争与和平(下)

标签:
军事俄罗斯莫斯科红场随笔 |
分类: 域外管窥 |
文图/老城
题目说大了,其实就想扯几句闲话。初读托翁《战争与和平》的日子已经久远。那时多半是夜读,厚厚的巨著,冗长的叙述,一长串难记的名字,读这样的大部头绝不轻松。当时不曾想到,多年之后,可以歪在沙发上看电视,重温那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尽管完全没有了悬念,也不需要读厚书的那种耐心,但依然被吸引。
新版《战争与和平》,由意大利导演罗伯特·多恩海姆率欧洲6国创作团队联合打造,再现了200多年前拿破仑东征,俄国抗击法军入侵的故事。男女主角分别由法国女演员克莱芒斯·博塞和意大利帅哥阿尔西奥·波尼饰演。据说该片上映后既大受欢迎,又颇受争议,但依托原著宏大的主题和史诗般的故事,怎么说也足够“好看”。片中风景,尽显俄罗斯大地的广袤富饶。
离第一次去俄罗斯仅隔3个月,2010年8月中旬,因前往波罗的海三国,途经俄罗斯,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巧合的是,两次出发前莫斯科都有“麻烦”:第一次是地铁爆炸,第二次是森林火灾,都差一点儿取消行程。还好,好事多磨。8月初,听说大火终于被扑灭,我们得以冒着呛鼻的余烟,重访莫斯科。
北半球的盛夏,在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夜短天长,正值“白昼”。不但大大增加了我们的活动时间,还弥补了第一次行程中的遗憾,比如看到了亚历山大花园和无名烈士纪念碑、全俄国民经济展览中心、阿尔巴特大街、普希金小学、叶卡捷琳娜宫等。庆典前夕与平常日子相比,我更喜欢洗尽铅华、素颜质朴的红场。
生长在和平年代,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幸中的万幸。在经历过战乱的长辈眼中,当和平取代战争之后,就算身在福中了。当今世界,战争危机四伏。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军队不是为了打仗,武器不是为了杀伤”的安宁之日呢?缅怀英烈,珍惜和平!
朱可夫元帅的塑像。1945年5月8日,朱可夫代表苏军,与英国空军上将泰勒、美国斯巴茨将军和法国塔西尼代表盟国远征军,接受了德军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