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老城
5月初,赶在“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撤展之前,又去了一趟国博。全部127件展品,均为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多个品类,展现了4000年来西方的“自然”艺术成就。据悉,大都会博物馆此前从未有过如此规模的藏品登陆中国。
尽管不断有人批评,国博就像一座空荡荡的大屋,布展设计呆板,展区“表情”严肃。但自2011年4月复馆以来,还是办了几个不错的临展。从德国的《启蒙的艺术》、英国的《瓷之韵》、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到美国大都会的《道法自然》,来自欧美约10
家著名博物馆的珍品,颇为出彩。
这个被命名为“大地、大海与天空:西方艺术中的自然”之专题展,国博将其意译为“道法自然”。我倒觉得,不如直译更好。据说,这是一个“为中国观众量身定制”的特展。很想知道,自认为针对中国人艺术欣赏胃口的策展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特别为中国观众遴选了这些展品的。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兴建于1870年,世界四大美术博物馆之一,与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俄罗斯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据媒体报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康柏堂指出,19世纪下半叶,大都会博物馆初建时,正好是美国博物馆蓬勃发展的时代。他认为,中国近十年来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爆发,也正处于这一时代。好家伙,这一差,就差了130多年。
非常巧,昨天刚去了一趟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写完这篇博客才记起,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上网一查,201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热衷于去博物馆看热闹,充其量也就是附庸风雅。古今中外的奇珍异宝、艺术杰作,好东西谁不喜欢?即便看热闹,也要看那种赏心悦目、令人愉快的热闹。
一座有影响力的博物馆,一要有建筑,二要有藏品,三要有观众,四要有策展人和学术研究人员。对于中国来说,前三项似乎不太成问题,这几年各地大兴土木建了不少博物馆;5000年悠久历史,老祖宗留下来的稀罕物件,也不会让博物馆空着;虽说有一定素养的观众需要长期培养,却不至于发愁人气儿。唯有策展人,国内去年才招收第一届艺术品市场管理研究生,正宗的科班策展人,尚在襁褓中。
“道法自然”包括伦勃朗、莫奈、塞尚、凡•高、高更、霍普等人的作品。最醒目的,还是在画册上看熟了的几幅,如梵高的《柏树》,莫奈的《艾特达特附近的岩门》,伦勃朗的《芙罗拉》,米勒的《干草垛》,库尔贝的《奥南风光》以及雷诺阿的《凡尔赛宫》等,面对从画册中走出来的真迹,就像面对一桌丰盛的满汉全席,虽不能尝遍,摆个盘子在跟前,捡几样夹一筷子,也不枉赴宴一场。
有了微信,观展更方便了,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现场鉴赏,还可以保存,带回家慢慢欣赏。据说国博还将策划举办凡·高特展,很是期待;更希望办一个荷兰画派的特展,以弥补去年在荷兰,没有参观更多博物馆的遗憾!

芙罗拉,伦勃朗•梵•莱茵(荷兰,1606–1669),约创作于1654年。此画展于第一展厅的显著位置。第一遍看过去,竟没有发现它是伦勃朗的作品。扫描二维码看了网上介绍,才恍悟,诚惶诚恐在她面前站了好一会儿。

两棵丝柏树,文森特•凡•高(荷兰1853-1890),创作于1889年。观展时听旁边的美院学生议论,以柏树为题材的作品,凡•高创作过多幅。

想起去年在荷兰的库勒•米勒美术馆看到的一幅,也是柏树
放在这里比较一下,那座美术馆可以拍照

林间小路
梅因德尔特•霍贝玛(荷兰
1638-1709)约创作于1670年

奥南风景
居斯塔夫•库尔贝(法国,1819–1877),创作于1885年

海滩上的人
奥古斯特•雷诺阿(法国,1841–1919),创作于1890年

艾特达特附近的岩门
克劳德•莫奈(法国,1840–1926),创作于1883年

从埃斯塔克眺望马赛海湾
保罗•塞尚(法国,1839–1906),约创作于1885年

从安康圣母教堂的门廊眺望威尼斯
约瑟夫•马罗德•威廉.透纳(英国1775-1851),约创作于1835年

凡尔赛宫
奥古斯特•雷诺阿(法国,1841–1919),创作于1900-1905年

秋天的干草垛
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1814–1875),约创作于1874年

人生第一步
文森特•威廉•凡•高(荷兰,1853–1890)临摹米勒作品,作于1890年
注:“道法自然”全部展品按主题被分为“理想化的自然”、“人与自然”、“自然生灵”、“花卉与花园”、“镜头中的自然”、“大地与天空”和“水的世界”七个章节,章节内部按时间顺序排列。展厅禁止拍照,找图转贴太麻烦,只选了几幅最喜欢的油画,聊补视觉之缺。详细介绍网上都有,恕不赘述。博友小黄钻杆的博客有大量转帖,有兴趣的博友可以去看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a21bcf0101iwd5.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