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老城
北海渔村在羊角村西南方向,隔着一片艾瑟尔湖。与绿色的羊角村一样,北海渔村也被游客赋予了一种颜色——红色。把这里称为“红村”,我想可能和它大片鲜艳的红色屋顶有关。与羊角村的窄河、小船不同,在北海渔村,我们看到的是大片水域和各种帆船、游艇。
据说,早先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以打鱼为生。后来,荷兰人为了抵御水灾,建起了一道拦海大堤,隔断了海水,于是,渔村原本濒临的北海海湾,就变成了一片淡水湖——现在的艾瑟尔湖。此后,打鱼的人越来越少,这个小渔村,渐渐发展成一个倍受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
北海渔村喧闹而又宁静。说它喧闹,是由于主街商铺云集,游客众多,难免有一些商业气息;说它宁静,是当你深入居民区,就会发现,仅一街之隔,便安静得犹如无人境地。天气依然不好,厚厚的云层,忽飘忽落的小雨,却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游兴。也许,北海渔村的魅力,正体现在这阴晴变幻的闹与静中。

北海渔村位于荷兰北部沃伦丹镇,主要商业街迎面就是“大海”,有一种辽阔的感觉。许多年前,这里确实是一片海湾,直通北海,而现在,建在北面的拦海大坝把它变成了湖泊。

进村啦!经过一片绿色的草坪,远远看见一排排红顶房屋,这大概就是“红村”的由来吧。

从村里穿过,在一座小桥上看到的风景,像一幅画

过了小桥,是游人集中的商业区;沿水边这条路向前,则是幽静的居民区

这里便是最热闹的地段了,沿街都是店铺

服装店、礼品店、餐饮店,一家挨着一家,还有专供游客穿着荷兰传统服装拍照的影楼。如果你用当地人的大致收入衡量,别拿欧元当人民币乘以8
,就会感觉物价很便宜。

这家卖的烤鱼,两欧元一条。著名的新鲜生鲱鱼,需要“一口吞下”,没敢尝试,不知道俺的中国胃能不能承受,若是闹起肚子来,后面的行程可就麻烦了。不过,我们享用了烤鲱鱼,相当美味,吃了还想吃!

醒目的冰淇淋广告旁,是一家餐馆,我们在这里品尝了一顿荷兰式午餐,感觉汤和菜的味道都还不错,特别是烤鱼,非常鲜美,没有像传说中的荷兰餐那样不堪入口。

天一直阴着,有点冷,忽而飘起零星小雨,打伞的游客却不多

主街一侧,濒临大片水域——那就是从前的海湾,如今的艾瑟尔湖

湖面上停泊着各种帆船和游艇,远处的桅杆就像一片小树林,每一条船看上去都不一样。

近岸处有一道堤坝,环抱着这座滨湖的渔村

从堤坝上看岸边的房子,果真凸显红色的屋顶

路边栏杆上停靠着自行车。除了船,自行车也是这里的交通工具

一座水边小屋。二层木栏上挂着的,好像是几张兽皮

从这位渔民身边走过时,觉得他一定有故事。在大巴上重看《大国崛起》,突然想起来,他就是那位发明了一刀切开鲱鱼除去内脏方法的渔民——廉姆·伯克尔斯宗。靠了这种技术,荷兰人可以将用盐腌过的鲱鱼保存一年以上,从而在争夺鲱鱼资源的竞争中,战胜北海其他民族,促进了荷兰捕鱼业的发展,使当地渔民富裕起来。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岸边的游艇上,有一只自娱自乐的小狗。我正对它招手,主人突然从船舱里钻了出来,似乎很高兴有人对他的狗感兴趣,并告诉我们这只狗名字叫“凯西”。我学着他的发音叫了一声“凯西”,那小东西果然摇头晃脑地向我示好。

离开商业街,走进渔村深处,四周立刻变得安静起来,与主街喧闹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几乎看不到人影。

很多房子的窗帘都是敞开的,荷兰人很有意思,据说他们不但不介意路人向室内张望,反而很高兴家具陈设被人看到,愿意展示自己美化居室的成果。

一位居民隔着窗户向我们打招呼,但我没有拍照,毕竟未征得主人的同意。拍了一张挂着窗帘的,这扇窗的色彩非常醒目。

渔村也有运河和小桥,有些房子依水而建

这处院落非常安静,仅一街之隔,便远离了喧嚣

有朋友问:图片中为什么看不到汽车?其实是我有意回避了,最不喜欢在美丽的风景中出现与之格格不入的物品。这里家家户户都有车,并且不止一部,显然车库的数量不够,许多车辆都停在路边。

这是一户居民的院门,好像每家都有这样的车库。荷兰人很务实,房子一般都盖得不大,他们的观念是,够住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浪费地皮资源。

依我的审美标准,“童话”般的街巷里,最好没有这辆汽车

这种感觉挺好,但那张大招贴画又有点不搭

不过要理解啊,“渔村”里住的毕竟是现代、富裕、时尚的村民

离村之前,遇上一群可爱的大男孩,争相用汉语向我们打招呼:“你好!”大家一边回应,一边跟孩子们说“再见”,一位团友突然冒出一句“撒要那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