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老城
海牙和鹿特丹,是荷兰两座重要的城市,一个是荷兰政府和议会所在地,一个是荷兰最大的港口。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因为我们在同一天速游两城,而且,这两座相距不远的城市,在风格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一并展示,更突显各自的特色。

海牙曾经是荷兰首都,现为南荷兰省首府,荷兰第三大城市,所有政府机关与外国使馆,以及王室都驻在海牙,最高法院和许多组织也都在这里办公。据说,海牙同时有荷兰最繁荣和最贫穷的街区。

荷兰女王居住和办公地

位于市区湖畔的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的骑士厅。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二,女王的年度演说,以及国会开幕、官方接待以及国会内部会议都在这里召开。骑士厅内室内装饰精致,收藏有珍贵的艺术品。

骑士厅左右两侧的建筑,曾是总督住所,现在是国会的上议院和下议院

著名的“和平宫”,位于海牙市郊,是联合国国际法庭、国际法图书馆和国际法学院所在地。建造于1907年至1913年之间,主要由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捐资兴建。宫殿以“和平”命名,为表达它对解决争端和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性。然而,在它建成第二年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际法庭门前的和平纪念碑,一米高的碑座内燃烧着和平之火。纪念碑周围象征着和平之路,铺有代表197个国家的各种矿石。右下方可以看到的第二块,据说是来自中国的玉石。

国际法庭门外,设有充满艺术气息、并被赋予和平寓意的石椅

市中心的一处广场

市区街景

鹿特丹是荷兰第二大城市,欧洲第一大港口,整座城市展布在马斯河两岸。鹿特丹的名字来自于鹿特河和“坝”的组合。图为市政厅,我们住的酒店对面。一座在二战炮火中幸存下来的老建筑。

鹿特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伊拉斯谟大桥。这座790米长的斜拉桥,由一个138米高、带有一美丽弯曲的桥塔支撑,因此而获得“天鹅桥”(俗称白桥)的美称。大桥横跨马斯河,连接南北鹿特丹。

漫步在清晨的马斯河畔,轻风吹拂,空气清新,好不惬意

马斯河对岸,是建于1960年的“欧洲之桅”,起初高101米,至1970年代加高了85米,达到现在的高度,186米,虽然在高塔林立的时下,欧洲之桅已经排不到世界前几名,但它依然是鹿特丹的主要的旅游景点。

在鹿特丹,你几乎感觉不到它是一座欧洲城市,看不到围绕中心广场的教堂和古建筑,只要标志性建筑未在视线中,你便可以认为它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二战时期,鹿特丹旧城,包括建于15世纪的圣劳伦斯大教堂等许多公共建筑物,被德军轰炸殆尽。从瓦砾中重建的鹿特丹,便以现代化建筑为主,这栋房子,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立体方块屋”。

立体方块屋也叫“树屋”,设计师Piet
Blom,1984年建造。可以说它是一座开放式的摩登建筑博物馆。据说其设计理念为:“每栋房子都是一棵树,整个建筑群连在一起就成为一片森林”。可是我怎么也看不出树木和森林的意思,倒觉得它像一个个连接起来的魔方,称之为“魔方阵”还比较贴切。

你要硬说它是“树”也可以,每一个倾斜45度的“单元”,都可以被看做树冠,支撑它的立柱,则是树干,方块屋小区中间的公共庭院,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森林中间的空地。

据说房子还没有盖好,就被抢购一空,现在房价涨了三倍,还一屋难求。目前树屋共有51座,其中38座为私人住宅,其余为公共场所,有服装店、小吃店和咖啡馆等,有的房屋被出租,还有的作为旅店,满足好奇的游客一住。其中一间的主人专门开放接待参观。

住在这里的多为荷兰的年轻夫妇,可能是有猎奇心理吧?不知在屋内,是否感觉到倾斜,室内如何布置?可惜供参观的“样板间”当天关闭,没能一饱眼福。这是一户室内庭院,看上去简约、浪漫。

战后重建的鹿特丹,成为许多前卫新潮设计师的建筑试验场,除了靠近旧天堂的“立体方块屋”,还有红桥(威廉姆斯桥)对面成龙拍摄《我是谁》时当作滑梯的N字大楼和白桥附近的“扫描仪大楼”等。有人认为充斥现代化建筑的鹿特丹是一座“丑陋”的城市,这么看来,被人为破坏的北京城,有座“大裤衩”、“大鸟蛋”之类的东东,也就不足为奇了。

雷姆•库哈斯和他的作品(网图)
顺便说一句,央视“大裤衩”之父正是是荷兰鹿特丹人,2000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著名前卫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他所领导的大都会事务所(OMA)大名鼎鼎。如果有人告诉他,他的这件作品在中国备受争议,很多人都不喜欢,不知道这位老兄会作何想,也是这种表情吗?
注:由于阴雨天,所拍的片子都灰蒙蒙的,很不好看,以图表述,传达个意思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