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住北京(下)——人在旅途

(2012-02-29 18:28:04)
标签:

我住过的城市

北京

合肥

蚌埠

天津

分类: 散文随笔

文图/老城

 

    从去岁到今春,过了个年,看起来没什么事,却也忙忙碌碌的。写了一半的“家住北京”,搁置了已有些日子,趁着今日得闲——据说今天是“国际女性表白日”,那就表白表白,把这个谋篇已久的闲聊之作,好歹写完。

 

    颠沛半生,无论走到哪里,北京都有一个家,开始是父母家,后来外祖父母也叶落归根,而且这里是我的出生地。当我在90年代初回到北京时,外祖父母已近90高龄,亲眼看到我终于能在北京安家,了却了他们最后的心愿。

 

    家住北京,人在旅途。我的奔波生活,几乎从幼年就开始了。六岁随外祖父母到合肥,从小学一年级起,每年寒暑假,至少回一次北京,童年记忆中长长的绿色火车,一路“况且况且”地载着我,驶向好像永远不会到达的终点。

 

    那时候,父母家令我有一种客居感,每次旅程所吸引我的,不是回家,而是北京这座城市。回北京上学后,再过寒暑假,变成了反向旅行。旅程的吸引,却不是合肥或者蚌埠哪一座城市,而是我最亲爱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他们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坐着火车去看他们,思念满满,归心似箭!

 

    除了北京、合肥,我还长住过两座城市:蚌埠和西安。此外,在延安农村呆了两年,在天津也有多年往返短住的经历。90年代之前,无论探亲还是出差,外出基本上都坐火车,所以,我从小就有强烈的火车情结,或者说旅行情结;也从小就开始积累出门经验。

 

    当年从合肥到北京,需要在蚌埠中转。外祖母缠过足,行动受限,跑腿的事主要靠我,途中难免遇到换乘、补票、登记卧铺、晚点、误车之类的事,我很小就知道怎样搞定或者应对。8岁第一次独自乘火车,小小年纪,便有一种独行天下的豪情壮志,以为自己可以一个人旅行了。其实,我当时就像一个行李卷,上下车有人接送,路上托付给列车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旅,但这个经历对我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

 

    在延安插队和西安工作期间,探亲时往返北京或安徽,鲜有旅伴同行。如果带的东西不多,且时间合适,我就会充分利用火车票“X日内到达有效”的机会,中途下车,玩一个地方。如铜川、咸阳、太原、郑州或徐州、济南等,逛上个一、半天,也不用找旅馆,晚上在火车站对付半宿,第二天搭同一个车次继续前进,这种“苦旅”,令我乐此不疲,直到有了女儿才作罢。

 

    所以,年轻的时候,独旅是我的主要行走状态。当时从延安回北京,一个完整的旅程,往往需要三四天。坐火车从起点到终点,也在20小时左右,旅途劳顿,但从不寂寞。熟记沿途所经省份、主要车站;注意火车在何地跨过哪些江河;久而久之,旅行让我结下难解的地理情结。

 

    不惑之年,重获北京户口,家住北京,终于货真价实。结束了童年即始的年复一年的回家之路,生活渐渐安定。做职场人,终日劳碌,不再探亲,出门便以出差为主,出行方式也变为飞行。公干之余,特别是有双休日后,常常只身搭车或者租车游历一段,如沿太湖绕行,闲逛上海苏杭,或走马河西走廊。一个人的旅行,别有收获。

 

    感谢国产退休政策,我等非精英骨干女性,55岁便可解甲归田。经过近三年的“半职”过度,变成彻头彻尾的宅婆。老朽无用,反倒惊喜,有这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去旅行还做什么?于是,呼朋唤友,打点行装,无论远近,每一年,总要出去几次走走看看。

 

    不再苦行,不再独旅。毕竟老了。老有老的玩法。有伴儿的时候,自己组个队,随意而行;没有伴儿的时候,把自己交给交旅行社,省心省事,花钱也不多。今天,第一次过“国际女性表白日”,和几位中学同学一起,为自己过了个60岁集体生日。大家相约,只要腰腿还灵便,就不要停下出门的脚步。

 

    花甲之年,童心尚在。心依然在路上,人依然在旅途。

 

    注:以下图片,都是近些年在我曾经住过的地方故地重游所拍。有的老房子已经被拆除,每一处旧居或者“遗址”,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如今,只有一些记忆的碎片,偶尔出现在梦里了。

 

家住北京(下)——人在旅途

     

     外祖父曾经任职的安徽大学,这是老校区的教学楼。这座七层建筑,曾经是合肥市最高的建筑之一,外祖父参与主持了它的建造。小时候,经常到楼里去玩,爬上楼顶平台,举目四望,一览众楼小。


家住北京(下)——人在旅途

   

    安大老校区图书馆。我曾用外祖父的借书证,读完了当时馆存的所有童话、寓言和民间故事(儿童读物馆藏很少),然后虎视眈眈地盯上了《西厢记》《红楼梦》《红与黑》,甚至《浮士德》。由于看不懂,不断地借了还,还了再借。我的阅读兴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家住北京(下)——人在旅途

   

    安大老校区礼堂。这里每周都放电影,还有一台黑白电视,刚建立的合肥电视台,除了新闻,就是转播黄梅戏。礼堂有三、四个门,电影票好像五分钱一张,一张票可进两个小孩,我们常常两个人进去,一个人带票根出来,再领一人,换个门进去,一张票能混进小半班同学。我那时有点傻,非常乐意充当买票的角色,颇有成就感。


家住北京(下)——人在旅途

    

    外祖父家,是一座两层的白色西式小楼,我们住在一层。楼前楼后,花园菜畦,外祖母辛勤耕耘,花团锦簇,硕果累累。如今老楼在原址翻新,扩建成一栋四层住宅,楼牌号却沿袭为“104”楼。

 

家住北京(下)——人在旅途

     老校区的眼镜湖。当年它只是一个光秃秃的水塘,水边没有石围。记得塘边的胶泥质量极好,我们的手工课,就常用那种红色、粘性极大的胶泥,做成各种各样的玩具。我最骄傲的作品,是一把用墨汁涂黑的“左轮手枪”,为了追求“瓦蓝瓦蓝”的效果,还加进不少蓝墨水。老师说,比大多数男生做得都好。


家住北京(下)——人在旅途

    

    外祖父曾任职的另一所大学——位于蚌埠的安徽商学院,现名安徽财经大学。学校迁址新校区,老校区正在改建,这座还没来得及拆的老房子,就在外祖父住的灰色二层小楼前边。

 

家住北京(下)——人在旅途

   

    外祖父家原址,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童年居所荡然无存。一位留守老校区的工友说,如果你早来半年,还可以看到那座小楼。睹物思人,时过境迁。我为什么没有早一点来呢?


家住北京(下)——人在旅途

   

    老校区东院,变成了教职员工的住宅小区,看起来环境不错,据说每户的居住面积也很宽绰。

 

家住北京(下)——人在旅途

 

出校门向北,不远就是淮河。我的暑假,经常在淮河边度过


家住北京(下)——人在旅途

   

    天津是我除居住地外,累计去过次数最多的城市,因为舅舅家在那里。那时几乎每年暑假,我都会或从合肥,或从北京,到天津住些日子。这里是开封道,舅舅当年住过的地方,不过那座小洋楼已经被拆除了。


家住北京(下)——人在旅途

   

    小白楼,劝业场,起士林餐厅,是我和表弟表妹经常光顾的地方。现在这里是一座音乐厅。


家住北京(下)——人在旅途

   

    海河上的解放桥。我一直很羡慕天津有一条河从城市穿过,而北京却没有。如今铁桥依旧,海河两岸却已换了人间。

 

家住北京(下)——人在旅途

 

    不能不说说这里,当年在陕北插队时,我和伙伴们住过的窑洞。现在老村大部分旧窑都已废弃,我们的窑洞门前草木丛生。


家住北京(下)——人在旅途

   

  门窗还是当年的旧物。我们曾在木窗格上,贴过白生生的窗纸。看到这窗的第一眼,我就想,如果能把它拆下来带回北京。。。


家住北京(下)——人在旅途

    这是女儿小时候,我们在西安住过的筒子楼。四层背阴一间约14平方米的陋室,就是我们的家。那时,住在这里的年轻职工,家家都有一个年幼的孩子。特别要提及一句,这栋楼里与女儿同龄的十几个孩子,若干年后,至少四、五人考上了清华(奇怪,没听说考北大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玉龙天成
后一篇:图说:穿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