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军工咏叹调

(2010-07-30 07:37:40)
标签:

军事工程

哈军工

陈赓

国防科技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文/老城

 

   快过“八一”了,应个景,写点军队的事,关于一所军事院校。虽然这所学校40年前就已经被“肢解”,但是,它的影响力至今不减,该校系统毕业生包括数十位两院院士,数百位省、部级高官和将军,数以千计的院所掌门人、博导、教授和研究员,以及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技术专家。当然,不可回避也出过贪官。

 

   这是一所我憧憬多年,却不曾走近半步的梦想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其校址在哈尔滨,简称“哈军工”。学校始建于1952年,陈赓大将首任院长兼政委。从1953年到1965年,共招收1.8万余名学员,培养近1.1万名毕业生,并招收9批46名研究生。

 

哈军工咏叹调

 

哈军工主楼

 

哈军工咏叹调

首任院长兼政委,“又当爹、又当娘”的陈赓

 

   建院初期,苏联政府曾派出一个由空军中将率领的四人专家设计组,对建院初步方案进行论证和修订。80余名苏联顾问先后来学院工作,在科学技术和教学经验方面予以帮助。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顾问团撤出。这一背景,也导致了学院后来的内迁。

 

   第一次听说“哈军工”,是1964年初,我上小学五年级时。那一年,家里面临一件大事,小舅要参加高考。就读于北京101中的小舅学业优异,志向远大,全家人都相信,只要他愿意,可以考上任何一所他想上的大学。然而,报志愿的时候,他却举棋不定,陷入深深的犹豫之中。

 

哈军工咏叹调
这里曾经被誉为中国的“西点军校”

 

哈军工咏叹调
上世纪50年代年轻英俊的军校生

 

   令小舅盘错纠结的两所大学,一所是大名鼎鼎的清华,另一所就是颇为神秘的哈军工。18岁正值青春幻想年纪的小舅,到底没有抵御住一身戎装的诱惑。权衡再三,他弃清华奔军工,并且如愿以偿,考上了理想的专业。

 

   我从小生长在外祖母家,幼年时,小舅与我朝夕相处,犹如兄长。他的言行,对我的成长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他是我的榜样。而他的榜样,则是他的二哥、我的二舅——同样毕业于101中,同样学业优异,从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归来的航天专家。

 

   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积贫积弱。国防强大,国家才能强大!当年舅舅们的理想是一生致力于国防科技事业。因此,小舅眼中的哈军工,是中国最好的大学。自从小舅进入这所学校,我就感觉到了它的召唤,以至于直到如今,听到“哈军工”这三个字,还会为之一动。

 

   哈军工位于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市。出于保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军工对外称“103”部队。记得小舅当时的信箱地址是“64-5-XX”,后来我才知道,64是指1964年入学,5是指五系,也就是导弹工程(1966年改为火箭工程)系,最后两位数,应该是班次。

 

哈军工咏叹调
1962年哈军工招生简章上的宣传图片(来自老藤博客)

 

哈军工咏叹调
著名的哈军工女教授刘恩兰(前排左三)与她的学生(来自老藤博客)

 

   当年哈军工干部子弟扎堆,但实际上工农子弟占绝大多数。一位1963年入学的福建籍农家子弟撰文回忆,学习成绩优异的他,本来报考清华工程物理系,却被分配到军工。他说:“那时哈军工太神秘,家里人认为我是去‘当兵’了,那都是考不上大学的人才去的,我妈都伤心地哭了。”到军工后才知道是怎样一所学校。

 

   哈军工设置的多为尖端专业,有些专业当时在国内绝无仅有,如导弹工程系和原子工程系所设的专业。《哈军工传》的作者、1963年考入哈军工电子工程系海军雷达专业的滕叙兖说,“要考入哈军工,首先要达到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再由哈军工优先看档招生。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当时哈军工有‘军中清华’之称。”

 

   听小舅说,哈军工女生很少。我问他:什么样的女孩才能考上军工?小舅想了想回答,聪明,数理化特棒;勇敢,比一般女孩有勇气;有理想,富有献身精神。据说他们学校的女生,能开军用卡车,敢在刚解冻的松花江里游泳。那些女孩的传奇故事,深深感染着我,我觉得我完全可以成为和她们一样的人!

 

   而此前,我正做着文学艺术梦,和许多女孩子一样,虚荣,浮浅,骄傲。喜欢看电影,读爱情小说,热衷于听音乐,偶尔也胡涂乱抹,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仅仅一个暑假,升入六年级的我,就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国防科技”为我插上新的理想翅膀。

 

   我立志,考中学绝不上女校!即使最顶级的师大女附中也不会使我动心,第一志愿101中,考不上,宁愿进二、三流的男女合校,为的是将来能适应以男生为主的军校生活。上中学后,我把对言情小说的热情转向《知识就是力量》,把对作文的兴趣转向数学。当然,喜欢数学还另有原因——我喜欢那位颇有风度的上海籍数学老师。

 

   后来发生的事就不用说了,101没上成,初一都没念完,中国所有的学校就全面停课了,包括军队序列的军事院校。考大学不啻白日做梦,哈军工渐行渐远。

 

   1966年4月,哈军工被迫退出军队建制,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教职员工集体转业。院系做了调整,改建和新建了火箭工程系、计算机系。1970年,学校被要求内迁,“哈军工”正式解体。惟有拟迁武汉的海军工程系留在原址,组建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其余各系陆续迁移。

 哈军工咏叹调
最后的戎装——集体转业前一个班级的合影
 

   此后,学院主体——电子工程系、导弹(火箭)工程系、电子计算机系、基础课部和院机关等部分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现为国防科技大学;原子工程系与哈工大合并,内迁四川,组建重庆工业大学;空军工程系迁往西安与西北工业大学合并;炮兵工程系转业后几经更名,现为南京理工大学;空军工程系风洞实验室现为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院。

 

   哈军工解体后,分别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解放军防化工程指挥学院——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军工六校”。西北工业大学、空军工程学院和海军工程学院,也与哈军工有着不解的历史渊源。

 

   从1953年招收第一届学员,到1970年最后一届学生离校,十三届毕业生、十七载营建史,哈军工承载着一代学子强大中国国防的光荣与梦想。国防挫,军工殇。中国最好的军事院校,就这样被一分为六;中国高校名录上,永远没有了“哈军工”闪光的校名。

 

    1969年,小舅告别军工,赴南海舰队,服务于海军。那时,我已去陕西延安插队,幻灭军工梦,锄禾日当午。

 

哈军工咏叹调
永远的“哈军工” 今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

 

   昨天已经过去,就像火山喷发之后,炽热的岩浆渐渐冷却,留下一层层凝固的皱褶;回想起少年时代曾经有过的从军激情,回想起梦幻破灭后的苟且余生,水已止,心已静,唯有记忆刻骨铭心!

 

   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本博在此向摄影者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