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老城
天津这个地方,我从记事起,就感恩它的好处了。理由很简单,大舅家住在天津,小时候,大舅和舅妈非常疼我,每次去,一定有好吃好喝好玩外带礼物等着我。

海河上的解放桥
大舅住在开封道8号,那是一座灰色欧式小楼,楼主是谁没考证过。那时,院里少说住了七、八户人家。大舅家有楼里的一个套间和楼外的一个单间。房间虽不大,但舅妈很会收拾,啥时候都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

开封道还在,舅舅家的小楼没有了

找到了开封道7号

原来8号的大约位置,是一座我不认识的建筑

这座小楼很像当年舅舅住的地方
据说天津是在明永乐二年(1404年)筑城设卫,故称“天津卫”。百姓中流传着“京油子、卫嘴子”的说法,天津人能说会道,由此可见。以马三立为代表的天津相声独树一帜,可能也与此不无关系吧?
从1876年英国在天津设租界起,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比利时等列强相继在天津设立租界,使天津成为旧中国租界最多的通商口岸。从一战结束至二战结束,中国政府在26年时间里才将所有租界陆续收回。
小时候几乎每年暑假都去大舅家,插队以后,回北京探亲也会专程去看大舅。有一年,临别时舅妈硬塞给我15块钱,在人们月薪普遍只有几十元的年代,15块钱对于在乡下的我来说有多重要,不言而喻。后来才从表妹那里知道,那是舅妈当月最后一笔菜金,大舅有四个孩子,生活并不富裕。这件事让我内疚了很久。

海河西岸,是不是有点欧味?

小白楼
我和表弟表妹经常玩的地方有小白楼、劝业场,还有水上公园。但我们最喜欢的还是海河。顺着开封道就可以走到海河边,摆渡船一次2分钱。有桥不走,总要坐摆渡,为的是从海河上过一次。
有一年我和弟弟、表弟想去新港玩,从天津乘火车到塘沽,又坐上一趟短途车到达一个叫做“三百吨”的小站,却无论如何不能靠近港口,进出查证件,很严。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混进去,只好到附近的海边转一转。那是一片泥滩,海水污蒙蒙的,远不像我们在北戴河看到的海景。
小时候一直觉的天津比北京洋气。到了八九十年代,北京变化很大,再看天津,就觉得它嫌土气了。近几年,虽然看到了日新月异的滨海新区,但对城区却没有太多了解。可能大舅家的快乐生活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使我忽略了这座城市本身。

潘复旧居
曾有一位没有去过天津的朋友问我对天津的印象,我想了半天,说:“土洋土洋的。”朋友诧异:到底是土还是洋?我说,就是那种带着土味的洋气,或者说带着洋味的土气。而这次我眼中的天津卫,却是既现代化,又时尚。

庆王府
赴天津之前,恰好看到“白衣天使”博友的几篇文章和介绍天津的图片,还咨询了几位天津的博友,决定用一天时间,游五大道、意大利风情区和古文化街。

孙殿英旧居
但是,当我和朋友从火车站经过解放大桥过海河,意外发现了欧式建筑集中的解放路,这条幽径的砖路,两边遍布银行、信用社、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那些保存完好的哥特式、罗马式、罗曼式、日尔曼式、俄罗斯式小楼,让我们忍不住驻足,一逛就是两个多小时。

解放路
五大道和意大利风情区各有风味,它们使今天的天津有了鲜明的城市特色。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条连接昆明路和云南路的睦南道。走在绿树掩映、宁静整洁的睦南道,有一点置身于异国他乡的感觉。

原伪满洲领事馆
天津人很热情,当我们拍照时,经常有人主动介绍这些小楼的过去与现在,讲述我们不知道的故事。五大道区域很大,名人故居分布在不同的街区,外地人地理不熟,可以乘三轮或摩托游览,车主既是司机,又是导游,有时候还兼摄影。

意大利风情区
意大利风情区的黄金游览时段是在晚上,白天这里相对比较冷清。由于已买好下午五点零五分返程票,竟没有来得及去看古文化街,只好等下次来天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