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想不仅仅是用来实现的(1)

(2008-02-26 15:15:25)
标签:

导演

王苹

理想

作文

电影

分类: 散文随笔
文/老城
 
    “理想”,好像是一个很虚、很俗的词,如今说理想,也有些可笑。因为我们从小,就多次被要求写这种作文,于是,科学家、医生、教师、艺术家、工程师等等各种职业,不断地出现在小学生笔下,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从事这些职业意味着什么。

 

    那么,“理想”究竟是什么?一个人是否一定要有理想?理想是用来“实现”的吗?如果一个人一生没有能够实现他的任何理想,这个人应该被称为失败者么?

 

    不同的人,答案可能千差万别。

 

    小学时,我曾经在作文里写过,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原因很简单,因为母亲是医生。后来这篇作文得到老师的赞赏,班主任王友惠老师说:别的同学我不敢保证,但我相信你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实我并不真想当医生,只是熟悉这个职业的某些特点,比如说隔三差五就要值班,没有节假日,经常参加医疗队出差,身上有一种我喜欢的淡淡的来苏水味道等等,写起来方便。

 

    没想到,正如老师所预言,我后来真的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并且在医院工作了半辈子。那年我刚从外地回北京,一次与王友惠老师通电话,聊到这事,80高龄的王老师还高兴地说:“学生说话有没有准头,将来能干什么,我一看能知道。”

 

    而我真正的“理想”,我指的是确确实实令我渴望、憧憬和具有可实现条件的理想。它们曾经那样五彩缤纷,那样令人神往,几乎伸手可触,但是最终,它们却一个一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化为乌有。

 

    我的第一个可以被称作“理想”的理想,是当演员。产生这种不着四六的想法,其实事出有因。小学五年级,一次生病住进解放军302医院,同病房的杨奶奶,儿子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名叫杨成轩,演过《林海雪原》中的小炉匠。杨演员常来看母亲,我们这些小病友对他非常崇拜,杨奶奶也很为儿子自豪。她说,别看我儿子没演过一个好人(后来王苹导演纠正说,演过,但不如坏人演得好),他可是个大好人!说到这里,主角就要出场了,著名的王苹导演,我叫她王阿姨。

 

    记得一天上午,护士长突然来到病房,说要带我去采花。我便和她一起来到病区院子里的花坛,护士长采了一束月季,小心地除去枝干上的刺之后交给我说:一会儿你把它送给一位新来的阿姨。

 

    回到病房,新病人已到,是一位中年妇女,圆脸、弯眼,很面善。我把那捧月季递到她手中时,她显然非常惊喜,说,这么漂亮的花,这么可爱的小姑娘。杨奶奶和王导是老熟人,已经聊上了,她对我说,“这位阿姨是八一厂的王苹导演。”又对王导说:“这孩子可聪明、可喜兴了。” 王导说:“是吗?那让她将来跟我拍电影去吧。”听得我心花怒放,护士长也很高兴。当年,王苹刚刚执导完《槐树庄》,在影迷眼中炙手可热。

 

    以后,我几乎天天到王导住的单间去玩,看她忙着写文案,听她闲下来时讲故事。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当时军衔好像是中校,执导过《槐树庄》《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很多有影响的电影。在和王导相处的日子里,她好几次对我说:想演电影吗?你这么可爱一定上镜。有时候我们找小演员不容易,如果以后我的电影里有适合的角色,一定请你来试试。就是这句话,种植并且萌发了我最早的“理想”。

 

    后来王阿姨和杨奶奶先后出院,王导临走前,让我给她留个地址,记得她当时挺高兴地说,有电话,联系起来方便。只有我从春天一直住到秋天,这期间,病区里还住过好几位军旅演员。那年“八一”联欢,我和总政文工团一位歌唱演员排演的表演唱《逛新城》大受欢迎,成了病区的保留节目。

 

    理想不仅仅是用来实现的(1)    理想不仅仅是用来实现的(1)

从网上找到的照片,左,导演王苹;右,演员杨成轩

当年见到王苹时,比照片年轻多了。奇怪为什么让杨成轩这么帅气的演员当反角?

理想不仅仅是用来实现的(1)

杨成轩在《林海雪原》中饰演的小炉匠栾平

 

    于是,我想当一名演员,演电影,或者上舞台!和现在许多追梦的青少年一样,那时候,我毫无疑义地相信,只要有机会,一定能实现这个的理想。

 

    出院后,一直没有等到王苹导演的消息,只是看到她又导演了两部影片,故事片《霓虹灯下的哨兵》和舞台艺术片《东方红》。 不幸的是,很快文革开始了,王苹导演不再拍电影,全中国的导演都不再拍电影。据说王导在文革中身心受到严重摧残,身体状况一直不好。1974年,王苹执导了《闪闪的红星》,开始了新的创作时期!70年代末,曾有朋友帮助联系,很想去拜访她,但那时我在外地工作,回一次北京很仓促,终于没能成行。直到1990年王苹导演去世,我再也没有见过她。

 

    后来,多次参加“宣传队”,真正上台时才发现,原来我并不喜欢,也不适合学表演,银幕和舞台似乎不是我的钟爱,我更倾心的,是那些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性的幕后策划活动。

 

    想当演员的理想,就这样变成了一堆快乐的泡沫,消失在我的迅速流逝的童年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