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闽地闻香(二):福建博物院之《福建戏曲大观》
图/文:胡波
图1.福建戏曲脸谱浮雕
据说把地方戏曲文化单列为常规馆之一的形式在国内综合性博物馆里算是一个创举,这也难怪,福建的戏曲有三十余种,历史悠久,表演独特,剧目上万,列全国之首。展厅里除了各种戏曲文物外,还运用了一些声光电的现代数字技术,把观者引进一个趣味十足的戏曲世界,即便对于很少接触戏曲的年轻人来说也是赚足眼球。
《福建戏曲大观》的入口处用帷幕式的前言和玻璃钢浮雕,展厅中央建有一座玲珑剔透的仿古戏台,与墙上的壁画《韩熙载夜宴图》、台下的明式桌椅相映成趣,四周分别是“艺苑奇葩”、“剧苑百花”和“木偶艺术”三个分展区。
“艺苑奇葩”从商代印纹硬陶鼓形器、唐代飞天舞女模印砖、宋代石雕舞俑与十二音盏等文物中找寻福建戏曲的历史渊源,一组神秘的傩舞面具让人联想到了驱除妖魔的祭祀活动,这难道也是戏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建筑与家具上丰富多彩的戏曲故事也再现了明清时期福建地方曲艺的鼎盛之势,金漆木雕的人物形象令人叫绝。
“剧苑百花”先用一张戏曲分布图直观地告诉我们福建戏曲的百花齐放,然后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南音、莆仙戏、梨园戏、闽剧、高甲戏、芗剧等,其中南音号称“古士君子之遗风”,是中华民族音乐之根,而芗剧则是沟通海峡两岸乡音乡愁的文化桥梁,民国时期闽班三赛乐赴台海报也见证了闽台频繁的戏曲交流。
“木偶艺术”最具地域特色,用两位木偶雕刻大师江加走和徐竹初的作品贯穿起流传于泉州、漳州等地的木偶戏的前世今生,通过展示内容才恍然大悟,一个看似简单的木偶头像,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制作工序,而且福建木偶戏表演形式很多,可以细化成提线木偶、布袋木偶、幔帐木偶和铁枝木偶等,一曲由数控技术完成的《钟馗醉酒》再现了提线木偶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福建地方戏曲剧目保留了大量的古本和孤本,传递着我们民族亘古不变的人文情怀,古事今事要知今事通古事,戏情世情欲晚世情看戏情,我想这一定就是戏曲自古至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吧。
图2.石雕舞俑
图3.建瓯十二音盏
图4.傩舞面具
图5.金漆木雕戏曲人物
图6.南音文物展示
图7.莆仙戏文物展示
图8.梨园戏文物展示
图9. 闽班三赛乐赴台海报
图10.莆仙戏大棚模型
图11.高甲戏《凤仪亭》
图12.高甲戏场景再现
图13.布袋木偶展示
图14.铁枝木偶人物形象
图15.木偶头像
图16.
提线木偶《钟馗醉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