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古迹
图/文:胡波
图一:我在武义北郊后陈村陈氏宗祠内的留影(摄于2008-5-7)
武义县城北郊的上邵村、下邵村和后陈村总共有五处古建筑类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上邵村的擂鼓厅(明)、邵氏宗祠(明)和邵李清烈士故居(建筑为明代所建),下邵村的邵氏宗祠(明),后陈村的陈氏宗祠(清),另有未设文物保护级别的明清厅堂建筑数幢、文革建筑武义桥(1966年11月建成)一座。这几个村落紧挨武义白洋工业园区,村里的老房子有一半以上是出租给外地民工使用,其余大多也是杂草丛生、蚊蝇滋生的“荒园”,卫生状况和安全隐患甚忧。比如上邵村素位堂部分建筑被焚毁,上邵村擂鼓厅的部分建筑被拆毁,后陈村陈氏宗祠的牛腿被盗毁……昨晚看了李玉祥先生更新的一篇博文,里面写到“我们在当下所能做的,就是像此次地震抢险的子弟兵与志愿者那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拯救那些有生命价值的东西,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东西同样也是具有生命的,它凝聚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在全球化的今天,需要我们能够传承下去”。的确,“传统文化地震”的抢救已经到了刀锋浪尖的关键时刻。
当天我由武义火车站步行去北郊,过了武义桥就是上邵村,村里的邵李清烈士故居其实是一座三进两天井格局的明代中后期厅堂建筑,规模较大,其中门厅、中厅各为三间单层露明造建筑,五间后堂和十四间厢房为二层楼屋,楼上厅形制。所有梁栿砍凿精良,隔扇简洁古朴,木雕华丽典雅。一些诸如丁头拱、异形上昂、礩形柱础等均为清初前才有的做法。擂鼓厅原为两进四合院式建筑,有戏台,如今仅存前厅三间和部分厢房残屋,是珍贵的明早期建筑。前厅屋宇举折平缓,进深五檩,明间两缝抬梁式结构,三架梁、四架梁叠加对后单步,次间山缝抬梁穿斗混合式,中柱落地,前用单步、双步叠加,后用两单步,梁栿为扁作月梁造,梁端无雕饰,童柱底端鹰嘴状,扶壁拱、襻间拱、骑栿拱、丁头拱、驼峰等构件做法古拙。邵氏宗祠又名本惇堂,为三进两天井建筑,前厅、寝堂各五间,中厅三间,左右厢房各八间,中厅的明代风格显著。素位堂是前厅后堂楼式民居建筑,也是明中后期所建,四年前烧毁后进七间楼屋,所剩部分尚完好,该建筑前进用材粗硕,是此行所见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
图二:武义北郊上邵村的武义桥(摄于2008-5-7)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三:武义北郊上邵村邵李清烈士故居(摄于2008-5-7)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四:武义北郊上邵村擂鼓厅(摄于2008-5-7)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五:武义北郊上邵村邵氏宗祠(摄于2008-5-7)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六:武义北郊上邵村素位堂(摄于2008-5-7)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七:武义北郊上邵村某厅堂(摄于2008-5-7)
离开上邵村步行一华里入下邵村,村中古樟数棵,最大树龄有六百年。听老人说,上、下两村是同个祖先,明代时邵氏兄弟分家各建村落,所以在下邵村也有结构类似的邵氏宗祠一座。村里还有馀庆堂等明清建筑,烟熏火缭,狼籍一片。最后所到的后陈村陈氏宗祠是清中期建筑,又名永思堂,中轴线上依次由照壁、门楼、门厅、戏台、中厅和寝堂组成,天井两旁有厢廊。该建筑的门楼、戏台处的牛腿为狮、鹿、仙鹤、凤凰等瑞兽造型,并施以彩绘,最为精美的八只在去年被盗。中厅木柱上留存古代楹联数幅,多是称颂陈氏先祖德贤或荣耀的庄重内容,戏台的三对楹联则风趣通俗得多,“此曲只应天上有,斯人莫道世间无”、“能文能武真脚色,可乐可观好戏场”、“孝悌忠信多做做,礼义廉耻细看看”。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八:武义北郊下邵村邵氏宗祠(摄于2008-5-7)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九:武义北郊下邵村馀庆堂(摄于2008-5-7)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6):县城北郊三村](//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十:武义北郊后陈村陈氏宗祠(摄于2008-5-7)
在五月少见的骄阳烈日下完成了武义北郊三个村落的古建筑“调查”,坐在回金的汽车上,身心疲惫的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必要在“古建孤旅”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当现实变得越来越违背意愿,当美好的东西越来越多的在眼前变得狰狞,我是否应该就此打住,转为顺应时代潮流的风向?!很快,这样的犹豫和不负责任的想法又被自己否决了。梁思成先生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文中的第一句就写到“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
,大师在逆境中锲而不舍,并做出了如此之大的成就,追随者岂可袭渎这种精神气质的延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