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
图/文:胡波
图一:福舆堂清嘉庆年间的石刻匾额(摄于2008-4-19)
两年前的东阳巍山古镇面临“生死抉择”,旧村道路改造将拆毁大面积的精美古宅,那日在镇中拍摄老房子的间隙,我结识了很多热心于“太公基业”的老百姓,此次和“自在山水”去白坦村终于可以顺路把当年的合影送上,怕是那些老人多已不认得我了。两年时间可以让自己遗忘很多,而对于巍山的记忆却丝毫没有淡漠,那确实是一个值得回味的好地方。在媒体和专家的呼吁下东阳巍山古镇暂且太平无恙,与两年前相比这里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寻找当年的老人花费了一点工夫,当他们拿到相片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感激的眼神,而自己却羞愧得很,举手之劳,却耽搁了两年之久。“自在山水”第一次来巍山,我推荐他看了清末民初的鼎丰堂,该建筑在很多年前就被作为东阳古民居优秀的晚期代表收入相关书籍,令人扼腕的是“伤痕累累”的鼎丰堂最近又发生了木雕失窃事件,文物建筑面临的各种“人祸”已经远远超过“天灾”,似乎与当今“盛世”极不相符。
距离巍山镇八里外的白坦村不通城乡巴士,我们只能乘坐“小蹦蹦”往返镇中,这是一个有着近六百年历史的吴氏聚居大村,历代科甲仕宦者层出不穷,曾任台湾刺史等职的清嘉庆二十五年进士吴光镐、曾任浙江省第一任政务厅厅长等职的清光绪十二年进士吴品珩、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吴梦非等都出自白坦村。白坦村和其他东阳古村落一样,讲究风水堪舆,作者潘勤在《东阳古民居》一文中这样阐述:“白坦村的布局,南临低矮的狮山,白沙溪自北向西南环流,外侧为群山,东部地势开阔,前处远山芭蕉峰,西部空旷,可见环境不理想。然而,风水师充分利用环境,将村落大门置于东部,正对芭蕉峰,寓意芭蕉扇越扇越红火,使其家族兴旺,子孙繁衍;在白溪江上筑堰,引渠环流村落各建筑之间,并在宅前凿池塘,蓄水流聚财气;在西南水流出口处置佛堂,植水口树,镇水口,增加琐阴气氛”。
白坦村现存四十余幢明清及民初的古建筑,是东阳古民居的“富矿区”之一,它们大多面朝东向,以“十三间头”作为基本单元,布局灵活多变,呈纵横扩张的长方形平面,建筑内部装饰考究,有木雕、砖雕、石雕、瓦雕、壁画、彩绘、灰塑、竹编等民间工艺,以各种技法雕刻的木构件最为精彩。其中福舆堂和务本堂两处规模最大,且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已在1997年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大台门、亦政堂、雍和堂、太和堂、三源堂、成乐堂、敬修堂等数处为东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建筑的保护现状非常不乐观,有的作为厂房使用,有的用来堆放柴草,有的已成空巢,看着这些享有“国粹”之称的东阳古民居遭遇冷落,心情实难平静。
图二:福舆堂山墙一角(摄于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三:福舆堂部分院落(摄于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四:福舆堂部分天花木雕(摄于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五:福舆堂部分卷棚木雕(摄于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六:福舆堂内的石雕书法(摄于2008-4-19)
进入白坦村我们看的第一幢建筑就是福舆堂,它兴建于清嘉庆癸酉年(1813年),整个建筑群由福舆堂及恭、勤、帷、德四房组成,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福舆堂前有水磨砖照壁墙围合,分别在两厢山墙和照壁墙正中开门,正门内檐额有“芝兰玉树”石匾额一方,落款为“嘉庆癸酉桂月”、“醒楼谢云卿书”,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九檩,明间两缝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卷棚后双步,次间山缝抬梁穿斗混合式,后堂面阔也是三间,前出廊,重檐楼屋,左右厢楼各十二间。勤、帷、德三房形成三进两天井院落,与前者基本在同一条轴线上,前有月塘和入口门楼,前厅、正厅和后堂均为三开间楼屋,两边厢楼各十三间。恭房是三合院主院加右偏院的格局,其轴线与前两者呈直角。三个相对独立的院落间有狭弄、穿廊、门洞等连接,大致呈“品”字形布局。福舆堂用材考究,制作精良,三雕艺术以“寓教于乐”的题材为主,比如“朱子家训”的隔扇锁腰板,箴言警句的石刻书法等,体现了浓郁的儒家气质。省文物局于去年下半年开始对该建筑群进行维修,新修补的构件与原物不可同日而语。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七:务本堂失火后的残垣(摄于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八:务本堂失火后荒废的院落(摄于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九:务本堂主轴线院落一角(摄于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十:务本堂副轴线院落一角(摄于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十一:务本堂石雕镂窗(摄于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十二:务本堂内的科举捷报(摄于2008-4-19)
务本堂是洪铁城在《东阳明清住宅》一书中的重要实例,但在七、八年前该建筑群的核心区域遭遇大火,最具价值的“真龙吉登”(后堂的“鸡笼结顶”和“神龛”)化为灰烬,前些日子的风雨又使部分厢楼倒塌,对此现状似乎没有任何抢救性的保护,省级文保单位的命运况且如此,其他更低级别或无保护级别的古建筑更不用提及。务本堂创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由吴品珩家族祖孙四代先后完成,总共分三条轴线,正中一条为务本堂,左边为菊壮厅,右边为三立堂,分别以窄巷互相分隔,但又有墙门互相贯通,形成主次分明、统分结合的平面布局。务本堂前后三进建筑,门厅、正厅和后堂各三间,左右有耳房、厢楼和偏院等,其中门厅造型较别致,后檐出歇山顶走马楼,正厅进深九檩,用材粗壮,明间两缝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卷棚后双步,次间山缝抬梁穿斗混合式,据说有堂号横匾为林则徐所题,但我们并未发现该匾。菊壮厅和三立堂在结构和雕饰上基本保持一致,前者由前后两组三合院落组成,后者为前后对合院落。务本堂的牛腿、枋檩、天花、隔扇等处木雕装饰与福舆堂相比更为出色,安全隐患也更让人担忧。
图十三:敬修堂天花雕刻(摄于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十四:成乐堂砖雕局部(摄于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 [原]《初访东阳巍山白坦村2008-4-19》](//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十五:大台门转角梁架(摄于2008-4-19)
此外,我们还看了敬修堂(清道光甲辰年建造)、成乐堂、贻翼堂、敦厚堂、敦善堂、雍和堂、永和堂、大台门(村东入口处的八字歇山门楼)、新祠堂等古建筑,它们都是以雕梁画栋见长,但又各具特色,比如贻翼堂门洞上的石雕人物群图、敬修堂的大面积木雕天花、成乐堂的镂空雕人物隔扇、大台门的转角垂莲童柱等。不无夸张的说,白坦村的每一处老房子都能渗透出那种恰到好处的美感,华丽但不媚俗,精致但不失大气,它们是“东阳帮”鼎盛时期的优秀代表。
短短一天时间根本无法看全白坦村中所有的古建筑,想必这里我们以后还会常来!回金后“自在山水”发来短信“今天收获很大”,但愿我们今后的收获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视觉上的享受。完整地记录下这些建筑遗产的详细资料,并实施有效科学的保护和再利用,这不是搞一次文物普查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靠一个文物部门的工作就能圆满的,它需要全民的大热情和大智慧。
图十六:我在敦厚堂的留影(摄于2008-4-1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