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寻访老金华三处鲜为人知的古迹
图/文:胡波
![[原] <wbr>寻访老金华三处鲜为人知的古迹 [原] <wbr>寻访老金华三处鲜为人知的古迹](//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一:石狮子头巷.天主堂(寻访时间:2005.11.20)
雨后的石狮子头有点凄凉,旧城改造已拆除了附近全部的老式民居,时间久了老宅的地基上就长起了密密麻麻的野草,从一片废墟远远望去,巷子尽头便是那座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天主教堂,它像一个遗世独立的传教士,默默地传诵着古老的圣经。据《金华市志》记载“清顺治元年(1644年),西班牙胜多明我会派传教士来金传教,于康熙三年(1664年)建天主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法国神甫在城内石狮子头重修天主堂……”
教堂负责人问明来意后便拿出一些上世纪初的老照片给我看,她告诉我天主堂原来占地9亩多(6000平方米),包括门楼、主教堂、男堂、女堂、洗礼堂、神甫楼、玫瑰圣母楼等建筑。文革时期教堂拆毁近半,上世纪八十年代主体建筑拆除,信徒们的宗教活动被安排在隔壁的一幢不足百平米的建筑里进行。目前教堂仅存门楼、神甫楼、玫瑰圣母楼三进残败的建筑,废弃多年。与一些城市里的天主教堂相比它显得小巧玲珑,却别具一格,与当地传统的院落民居建筑风格相融合,创造出了中西合壁的教堂式样。
临走前我遇到一位年轻的信教徒,她说这座市区唯一遗存的天主教遗迹可能不久后就会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商贸中心,但她仍然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进一步考证这处天主教建筑的历史价值,不至于给这座城市留下遗憾。
![[原] <wbr>寻访老金华三处鲜为人知的古迹 [原] <wbr>寻访老金华三处鲜为人知的古迹](//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二:旌孝街.三清宫(寻访时间:2005.11.23)
道教在金华一带的传播源于鼎鼎大名的“黄大仙”。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皇(黄)初平、初起兄弟在金华山修道成仙,至此金华山成为道教名山,人们在黄大仙“叱石成羊”的地方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赤松宫,成为当时江南道观之首。又有光绪年间《金华县志》记载“至清,境内有历代所建道观170处”。1958年因建造水库的原因,金华山中那座后来重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的赤松宫被拆,而城区内的其他道观也因种种原因大部分无存。1999年---2002年,金华经历了历史上最大范围的旧城改造,大量历史街区消失夷尽,一些颇有价值的明清建筑也难逃此劫,包括“四世一品”、“状元坊”、“黄宾虹故居”等等。而旌孝街的三清宫因为有各方人士的呼吁才幸免于难,它成了市区目前唯一的道观建筑。
三清宫坐东朝西,分为门厅、中殿和后殿三进,每进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抹角方石柱木梁,天井左右有厢廊。该组建筑的梁架构造为本地常见的七架前后廊式样,屋面为硬山顶并施有如意状滴水瓦,木雕饰物古朴简洁,以卷草纹为主。文物部门早年曾在此出土过南北朝的石造像,但对三清宫的历史文献资料却极少。门厅的脊檩下有“大清光绪*****重修”的墨书题记,但由于光线昏暗其他字迹难辨,中殿次间东南角下的“光绪二十四年重修元妙观(三清宫)碑记”是该建筑修建年代的确切记载。由碑文可知,三清宫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元大德六年(1302)毁于火后重建,清光绪二十一到二十四年(1895—1898)都有修缮,该碑文为当年金华知府继良所撰,除了记叙三清宫的重修过程,还涉及到市区其他人文景点的修缮情况,有比较高的历史价值。
一百多年过去了,三清宫已经相当破败,虽有宗教人士入驻,但毫无修葺之意。废墟中的三清宫像一座孤岛,期待着重生……
三:将军路.古永康考寓(寻访时间:2005.12.11)
侍王府后的古永康考寓已经修缮一新,古意全无,它是目前市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年代最久的封建科举考寓建筑。
几年前它的命运曾一度成焦点,当时城东片旧城改造,鼓楼里、酒坊巷、八咏路、东市街、将军路、旌孝街一带全面拆除,经过城建和文物等部门的规划,在拆迁区域内只保留了5处还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其余老房子均被拆除。留下的古建中有晚清建筑福音医院旧址,有清光绪年重修的三清宫,有清康乾时期的的“县令大屋”[东市街92号、96号民居],还有就是被断代为明末清初的古永康考寓(见《全国稀有的永康考寓》、《永康考寓辨考》、《永康考寓并非芝英考寓》)
古永康考寓能够原地保留并加以修缮实属不易,当时因将军路拓宽曾考虑异地重建,但作为当年“试士院”的补充建筑遗存它若改变了地理位置将失去应有的历史价值。在省市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考寓是古建中的“稀有品种”,是中国科举时期外地考生于科考前在考试所在地复习和寄住的场所。目前关于考寓的资料已无从查找,《辞海》、《辞源》未曾立条,《全国文物大全》和浙江《文物考古资料》也未见介绍;上网查找,也是无影无踪。专家认为其可以申请省级或国家级文保单位。其实在金华市区目前还有几处清代考寓建筑,如吴家试馆、汤溪考寓等,但规模较小,均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式样的民居建筑,而古永康考寓却不同与一般民居建筑,它是属于被专家称为“类厅堂”建筑类型,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门厅前用如意踏跺、八字门、倒挂龙撑拱,门楣下有山水壁画一幅;中厅为主体建筑,明间为抬梁式七架前后廊,两山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次间前后额枋和檐檩间用一斗三升的斗拱各2攒,梁柱交接处用丁头拱,建筑细部只做卷云等简单纹样的木雕装饰;最后一进为“先贤祠”,地势较高;左右有厢楼数间,进深较浅,便于考生读书采光。整座建筑是集居住、学习、祭祀等多功能为一体,满足考寓所需。
想象一下,科举时代每年赶考的日子来临,金华府辖属的八县考生便云集“试士院”一带,这里的考寓就热闹起来,考生们在此度过考前复习生活的最后一段艰苦时光。无论是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还是在如今崇尚的素质教育中,古今莘莘学子“十年寒窗”无不在为同样一个目标而努力着。出人头地谈何容易!
胡波2007.5.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