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2007-03-02 18:38:57)
标签:

武义

延福寺

古建筑

旅行

文化

文化遗产

感悟随笔

分类: 吾乡吾土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文:胡波

 

    延福寺大殿位于天王殿之后,观音堂之前,巍然突出,是整个寺院建筑的精华所在。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对延福寺大殿的断代为元泰定三年(1326年)。1960年陈从周先生对延福寺大殿重新进行调查,从碑记中得出该建筑确切的建造年代为元延祐四年(1317年)。从而延福寺大殿成为江南著名的三座元代木构寺庙建筑中最年长的一座,其余两座是重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的金华天宁寺大殿和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的上海真如寺大殿。明天顺年间添加下檐、清乾隆年间增置天花……历史上虽经过多次维修但均未改变大殿的元代风貌,至今主体结构还都是元代遗物。

 

    本世纪初延福寺大殿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一次维修,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滋主持,整个工程完全遵循《文物保护法》和《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修缮工程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大殿存在的各种损坏状况和安全隐患做了科学严谨的分析和处理(见黄滋《元代古刹延福寺及其大殿的维修对策》)。如今大殿一改过去“老态龙钟”的衰败景象,在青山绿水中更显 “老当益壮”。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一:大殿正立面近照(摄于2006.8.20)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二:大殿立面老照片(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延福寺大殿是江南早期木构建筑的杰出代表,在外部造型、内部结构和斗拱处理上都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和艺术气质,历来为建筑史学界所称道。

 

外部造型
    大殿重檐厦两头造,其中下檐为明天顺年间修葺所添加。屋面由灰色板瓦覆盖,重唇板瓦封檐,檐口不施飞子,仅用圆椽,上檐不用遮椽板。屋脊用垒瓦砌成,无鸱吻和脊兽。屋顶举折平缓,两山有悬鱼无惹草。角柱升起明显,侧角亦明显。因为子角梁向上反翘,所以四边翼角起翘较大,江南韵味十足。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从明间开始面阔逐渐递减,次、稍间之和亦不及明间,而从南向北又以第三间最大,首尾两间最小,由此形成主次分明的开间。明间前后檐各设格子门四扇,中间两间可开启,两旁的是固定的。前檐次间用井纹格子窗。两山的第一、四间也设有格子门窗,增强了殿内的采光通风效果。大殿上檐柱之间仅用阑额和由额相连,无普拍枋,下檐亦无普拍枋,阑额伸出柱外较长,并做简单雕饰。斗拱直接立于柱头或阑额之上,其中前后檐明间用斗拱三朵,次、梢间各用一朵,两山檐下斗拱分布为:第三间用三朵,第二间用两朵,第一、四、五间各用一朵。木结构下的基础做法比较特别,台明低矮,四周用鹅卵石墁地,两山及后檐下的排水沟渠同样是用鹅卵石砌筑,山野风趣甚浓。前檐下的还有两只神情憨厚的石雕貔貅守卫着大殿,寓意吉祥。大殿外部的檐柱、阑额、门窗、悬鱼、搏风板等木构件涂刷暗红色的土漆,而斗拱和椽条等为露原木外漆桐油,整体效果颇佳。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三:大殿背面近照(摄于2006.8.20)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四:大殿东山面近照(摄于2006.8.20)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五:大殿转角近照(摄于2006.8.20)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六:大殿转角老照片(选自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集》)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七:石雕貔貅(摄于2006.8.20)


内部结构
    大殿呈正方形,沿袭了唐宋小型寺庙正殿的平面布局。元代初建时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八架椽,明代添加副阶周匝各一椽,形成十架椽。大殿采用砌上露明造,所有梁栿都采用月梁式明栿,明间佛坛之上的天花是乾隆年间附加,粉底彩绘,正中绘制团龙,四周为写生花。天花的南边缘有精致的小木作装饰,为镂空雕的维帐式样。明间两缝的梁架剖面为非对称的结构,平梁一头插入三椽栿背上的斗拱上,一头插入前金柱柱头辅作上,平梁上无侏儒柱,仅在中间设置栌斗,南北向各出华拱一跳,上承替木,丁头抹頦拱形式,但并无叉手,疑是后期维修所废。东西向的瓜子拱、慢拱与脊檩相接。平梁头与后金柱之间加弓形劄牵一道,此法是江南弓形单步梁的最早实例。三椽栿架于前后金柱之中,上有雕刻云纹的驼峰,驼峰上用斗拱,两跳华拱与平梁相托,一跳华拱与劄牵相连。前檐柱与前金柱间亦用三椽栿,上施瓜形蜀柱,蜀柱顶端前后又各出一跳华拱连接劄牵,蜀柱底端刻鹰嘴状,此做法也是江南最早的实例。后檐柱与后金柱间、次间两山檐柱与金柱间均用乳栿和劄牵的做法。下檐柱与檐柱之间也用月梁式“单步梁”穿插。整个的梁架结构突出了大殿中倒“凹”形佛坛前的空间,便于宗教活动的举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江南古建筑求同存异、灵活多变的设计风格。大殿总共有36根木柱,除去下檐柱外都是梭柱,且两端均有明显的收分,栌斗形式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柱子上部卷刹柔和,细加工工艺精湛。柱础有两种式样,明间两前檐柱用压地隐起法雕饰宝相花的覆盆柱础,上加石质;其余用质形柱础。在大殿的四壁还保留了明代维修时绘制的18幅山水诗词壁画,粗犷豪放。此外,殿内佛坛上还有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共计七尊元代彩塑,文革初期敲毁(陈从周《浙江武义县延福寺元构大殿》有文字介绍),如今佛坛尚完整,面饰砖雕,雕功细腻,图案丰富。(未完,待续)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八:大殿正立面测绘图(黄滋《元代古刹延福寺及其大殿的维修对策》)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九:大殿平面测绘图(黄滋《元代古刹延福寺及其大殿的维修对策》)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十:大殿纵剖面测绘图(陈从周《浙江武义县延福寺元构大殿》)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十一:大殿明间横剖面测绘图(陈从周《浙江武义县延福寺元构大殿》)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十二:大殿室内仰视(摄于2006.8.20)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十三:大殿明间平梁和三椽袱(摄于2006.8.20)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十四:大殿明间蜀柱和三椽袱(摄于2006.8.20)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十五:大殿山面乳袱和搭牵(摄于2006.8.20)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十六:大殿梭柱与柱础(摄于2006.8.20)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十七:大殿佛坛一角(摄于2006.8.20)

[原]《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中篇)》
图十八:大殿壁画之一(摄于2006.8.20)


请继续关注《武义延福寺---寻找大师的遗踪(下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