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历史街区全攻略

标签:
澳门世界遗产历史街区大三巴牌坊攻略 |
分类: 我的世界遗产地之旅 |
http://s3img.city.sina.com.cn/travel/trip/tj_day_child_big_pic/1389851370286_630.jpg 前地是澳门特有的一个词,大意就是小广场。妈阁庙前地是妈阁庙门前的广场。前地向海的方向有澳门海事博物馆,附近有手信街(手信是粤语礼物的意思,在这里你可以买到一些澳门特色的小礼品)。北端为妈阁斜巷,南端连接妈阁上街。每年重大节日的时候,妈阁庙前地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非常热闹。这里也跟澳门的葡语名Macau有关,当年葡萄牙人就是在妈阁庙附近的古码头上岸,询问当地人他们到达的是哪里,当地人以为他们问的是当时所处的地点,就告诉葡萄牙人这里是妈阁,于是澳门就有了一个叫Macau的洋名。这里可以说是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的起点 http://s3img.city.sina.com.cn/travel/trip/tj_day_child_big_pic/1389851426716_630.jpg
妈阁庙原称妈祖阁,主奉海神妈祖,是位于澳门半岛西南方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现在是澳门三大古刹中最古老者。庙宇始建于1488年,时值明朝。当时庙门前已为澳门的海岸线,是当地及附近的渔民出海捕鱼时上岸补给、歇息和祈福之处。庙宇背山面海,沿崖而建,古木参天,风光优美。整座庙宇包括大殿(又称神山第一殿)、石殿(又称正觉禅林)、弘仁殿、观音阁等4座主要建筑。外有石狮镇门、上有飞檐凌空,是一座极具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庙宇。 从妈阁庙出来向右拐,有一条巷子叫妈阁斜巷,沿着这条巷子往前走,不远便走到一座黄色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这里便是港务局。港务局大楼1974年建成,是当时雇佣的印度警察营地,设计者为意大利人苏杜。1905年改为港务局和水晶稽查队驻所,现为港务局办公大楼。这时一座颇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砖石建筑。楼房建于花岗石围筑的平台上,显得稳固而厚重,中央楼体两层,其余为一层式设计,三面由回廊环绕,回廊墙身开有大小不一的伊斯兰式拱券(桥梁、门窗等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并以三叶饰点缀浅见,与女儿墙上节奏均匀的雉堞排列之方尖形装饰互相映衬,整栋建筑以黄色为基调,配以白色花纹,其色彩和质感与花岗石形成鲜明对比 1.开放时间:9:00-18:00 |
||
郑家大屋:建于1881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故居 http://s3img.city.sina.com.cn/travel/trip/tj_day_child_big_pic/1389930407898_630.jpg
港务局大楼下来,沿着巷子再往前走经过妈阁斜坡、妈阁街走到亚婆井前地。亚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lilau),这里以前是澳门主要的水源,又靠近内港,是葡人在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有一首民谣说︰“喝了亚婆井水,忘不掉澳门;要么在澳门成家,要么远别重来。”
2005年开始,亚婆井前地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从港务局来的路上会经过一条叫亚婆井斜巷的巷子,真正的亚婆井泉水便在这斜巷尽头的高低上。亚婆井前地附近有个巷子叫龙头左巷,这里进去就是郑家大屋,旁边有个斜坡,沿着斜坡向上走便能走到主教山教堂。
沿着亚婆井前地旁边的坡往高处走便能走到主教山小堂,主教山小堂是一座向航海者的保护神祈祷的小教堂,建于澳门半岛最高点之一的西望洋山上。当年执行去日本航线的葡萄牙航海者在海上与荷兰海盗船相遇,却未受伤害,深信是神灵保佑,许下建堂诺言以谢神思,所以便建了这座小堂。
亚婆井前地旁边有个叫龙头左巷的巷子,郑家大屋就在这里。郑家大屋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故居,建于1881年,由郑观应协助其父郑文瑞兴建,是岭南民居建筑的代表。临街的院门是二层楼的石库门,进入二层楼的门洞,有一提名“留月”的院落。穿过圆形门,可以看到一条宽阔的甬道,一侧是白墙黛瓦的建筑,另一侧是灰砖堆砌的高墙,正中是郑家大屋的大门。 |
||
主教山小堂:一座向航海者的保护神祈祷的小教堂 http://s3img.city.sina.com.cn/travel/trip/tj_day_child_big_pic/1389852102558_630.jpg
从郑家大院出来沿着高楼街往前直走,走到风顺堂街,看到一个台阶上坐落着一座黄色的建筑,便是圣老楞佐堂。圣老楞佐教堂,通称风顺堂,是澳门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位于风顺堂街,澳门慈幼中学的正对面。大约建于1569年左右,初时是一座由耶稣会会士创建的木制小教堂。真正奠定今日规模的是1618年第一次重修。其后经过1803、1846、1892年的几次重修,外形内观,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动。教堂内陈设古典雅致,气派华丽,具有东方艺术色彩。 圣老楞佐堂出来,沿着风顺堂街往前走,走到龙嵩正街,继续向前,便能走到一个小岔口,一条道直走,一条道是个斜坡,沿着斜坡向上走便是岗顶剧院,总共5分钟脚程。岗顶剧院是位于澳门岗顶前地的古老剧院,被认定为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岗顶剧院主色为绿色。建筑物长41.5米,宽22米,中式坡屋顶之屋脊高为12米,屋檐高为7.5 米,建筑设计为新古典希腊复兴风格,平面作纵向布局,圆形的观众席前后布置了前厅及舞台,两侧是可供休息的长廊,长廊上设有楼梯直达二楼观众席,此观众席为一月牙形,依靠楼下10条排列成弧线的柱子支撑着 http://s3img.city.sina.com.cn/travel/trip/tj_day_child_big_pic/138985342274_630.jpg
岗顶前地古称磨盘山,该地段虽然不大,但自然环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观荟萃。岗顶前地两侧的高层建筑,大多是带有“沧桑”感的老民居住宅,阳光透过浓密的大树撒下斑驳的光斑在地上,周围不同色彩的建筑,幽深的巷子,涌动着不同的风韵,骚动着来这里的每一位游客。这里汇聚着岗顶剧院、圣奥斯定教堂、圣若瑟修院及何东图书馆等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古老的西式建筑。
圣若瑟修院主要由修院大楼及圣堂组成,圣若瑟修院与圣保禄学院一样是培训进入中国传教修士的耶稣会修院。是耶稣会士于1728年创建。但1762年耶稣会士被驱逐后,由于缺乏合格敎授,修院日渐衰微。1893年这里改为一座专研神学的修院。2005年,该建筑物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何东图书馆楼高三层,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楼宇。建筑物建于1894年以前,原为官也夫人(D.Carolina
Cunha)所拥有。后来被香港富绅何东爵士购入用作别墅,定居于此。1955年何东爵士在港病逝,其后人按爵士的遗嘱将故居及25,000港元购书经费赠予澳门政府,建立一所公共图书馆。
圣奥斯定教堂是澳门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澳门首间以英语传道的教堂,是由意大利天主教奥斯定教会1586年来澳门传教时兴建的,三年后教堂归葡萄牙人所有。初建时用棕榈树叶作顶,风吹时似龙须飘飘,故昔日称龙须庙,后改成龙嵩庙。澳门开埠之後,西方传教士以澳门作为进入中国传播的首个据点,因此澳门被称作“圣名之城”。2005年,圣奥斯定教堂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
亚婆井前地:这里以前是澳门主要水源,是葡萄牙人在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 | ||
圣老楞佐教堂:通称风顺堂,是澳门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 http://s3img.city.sina.com.cn/travel/trip/tj_day_child_big_pic/1389854021803_630.jpg
从岗顶前地前面的夜呣斜巷直走,走到东方斜巷继续向前,走到一个岔口,稍右转进入苏牙利医生街继续前行便能看到民政总是的楼了,脚程大概5分钟左右。议事亭前地坐落在民政总署总部对面,整个广场由碎石子铺成波浪状,附近道路已辟为行人专用区,周围有长椅,所以人们都喜欢聚集在这里憩息和休闲。在广场的中央矗立著一座喷泉,它是这里的标志,因此议事亭前地经常被人称作喷水池。广场四周建筑物都是重建或重新装修的,包括有旅游司,邮政局和仁慈堂,其中,仁慈堂是亚洲地区最古老的慈善机构。2005年这里也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逢有节日和大型活动,这里都会举行相关的活动。
仁慈堂于1569年由天主教澳门教区的首任主教贾耐劳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成立之后,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并设育婴堂、麻疯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仁慈堂的二楼为博物馆,收藏了很多许多由私人捐出的宗教祭品,其中有些是早期天主教传入中国时,由中国人制造的祭品。其中馆内最珍贵的为1662年《澳门仁慈堂章程》的手抄本,是该堂最早及保存最久的历史文献。
沿着仁慈堂前面的大路向西北方向走,走到板樟堂街,然后左转走到千草里,就能看到玫瑰堂了,脚程大概8分钟左右。玫瑰堂创建于1587年,是西班牙圣多明我休会(道明会)在中国的第一间教堂,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奉玫瑰圣母
(Our Lady of the
Rosary)为主保,次年由该会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由于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华人称为“板樟堂”,直至17世纪方改为砖石的结构。教堂于1828年重修,今天壮观的规模,乃源于此。这儿的板樟堂供奉花地玛圣母,花地玛圣母传说是受葡国人崇拜的女神。 玫瑰堂旁边有指示牌,沿着指示牌便可以走到大三巴牌坊,脚程大概10分钟左右。大三巴牌坊位于澳门半岛大三巴斜港,是圣保禄教堂正面前壁的遗迹,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是澳门最为大众熟悉的标志。“三巴”是“圣保禄”的译音,又因教堂前壁遗迹貌若中国传统的牌坊,所以称大三巴牌坊。圣保禄教堂建成于1637年,整座教堂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与东方建筑特色的结合,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号称“东方梵蒂冈”。 1835年,圣保禄教堂被一场大火烧毁,仅残存了现在的前壁部分。 http://s3img.city.sina.com.cn/travel/trip/tj_day_child_big_pic/1390182608719_630.jpg
澳门博物馆就在大三巴附近,可以跟着指示牌走,几步路就到。澳门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建馆工程包括两部分:位于大炮台的博物馆展览大楼及位于北面山丘的博物馆行政大楼,总面积为2,800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约为2,100平方米,呈不规则四边形。在博物馆前面的院子里有一个露天茶座供游客享用,一间商店,出售图书和各种纪念品。 |
||
大三巴牌坊:“澳门八景”之一,澳门的城市标志 http://s3img.city.sina.com.cn/travel/trip/tj_day_child_big_pic/1390046114891_630.jpg
澳门的大炮台又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是位于澳门的古老炮台,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的一部分。大炮台建于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间,本属教会所有,为防范海盗保护圣保禄教堂内的教士而兴建,后转为军事设施区。炮台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呈不规则四边形,边长均约为100米,四个墙角外突成为棱堡,炮台东北、西南及东南面墙身建基于3.7
米宽的花岗石基础上,墙身以夯土砌建,并以蚝壳粉末作灰泥批荡,坚实非常,墙高约9 米,往上收窄成2.7 米宽。
大炮台上下来,如果时间够的话还可以去卢家大屋看看,卢家大屋在大堂巷,大炮台下来沿着大三巴巷,大三巴街往南走,走到卖草地街,再往前走一点就到大堂巷了,大概8分钟脚程。澳门卢家大屋位于大堂巷七号又称为金玉堂,是澳门著名商人卢华绍(卢九)家族的旧居。据屋内左次间天井檐口的题诗年份显示,该大屋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
年)落成。 |
||
大炮台:是位于澳门的古老炮台,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