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是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节日,可在近些年,却逐渐演变成了“三难”的道德拷问!周边的同事们都在为教师节给老师送不送礼、送多少、老师不收怎么办而苦恼。还记得有位老师说过,谁送礼了记不住,但是谁没送肯定能记住。其实家长给老师送礼要么是感激,要么是求照顾,再者就是跟风。可我们不难发现,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乱象,中国教育的天平承载不了愈发沉重的“利益”了。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希望教育公平公正,少些“礼尚往来”。这些倡议和意见不应成为一纸空文,也不该只要求老师,那么谁来解决这类疑难杂症,确实值得思考。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句话,套用到教师身上就应该是“金钱礼品不如学生的口碑”。作为教师,你对他们学习、生活上面的关心和照顾,都不该是以利益为前提的。曾经家长给老师送礼只是个别行为,可如今却是普遍行为,甚至有的地区还有明码标价,某地区某小学的家长在教师节期间送给老师的礼金不低于2000元钱,而且没有上限;还有的只是为了给孩子谋求个班干部,评个优也要送礼;此外,有的家长不求老师额外的照顾,就单纯的让老师对孩子留个好印象,就随大流的给老师送个“底线钱”。还别说,一个是真敢送,一个是真敢收!很多同事也都说,都这样,改变不了。可我在想,如果这个老师,一个学生的钱都不收,那他无论在学校老师还是学生家长面前都是可以问心无愧的说话、办事和教学。倘若他收了一个孩子家长给的钱,那就是老话说的好了,手只要一伸就收不回来了。再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收一个就会接着收十个,那时他在权衡教学和班级管理的难度就加大了,不过这也是金钱使然罢了。
前不久听到一则新闻,一名家长在孩子毕业之后,把这么多年给老师送礼的证据全部交到纪检监察部门,现在这个老师也下岗了。从这条新闻里,不难发现,家长送礼真是心不甘情不愿;可有的老师也想做教育系统内的一股清流,大伙都收,我不收显得我是多么的异类,可收了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违反师德的坏老师。我今天想探讨的未必全面,但至少这个评论是有正向价值和积极意义的。首先,各级教育部门要对系统内的教职员工标好“高压线”,你只要收了,那么不好意思,你就别当老师了,反正每年有那么多师范专业毕业的老师,中国不愁没有老师,愁的是越来越少的好老师。其次,对送礼的家长也要有个说法,不要觉得没办法,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最好就是把个人信用值挂钩,你送礼被检举出来,那么不好意思,以后你的出行都要受限,因为你破坏了社会的公共规则。
对于类似收礼这种严重违背师德的行为,相关部门态度也是非常明确,各种禁令频出。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哪怕出台“最严”禁令,效果却是甚微,教育腐败就如同癌细胞一样逐渐扩散,侵入教育肌体,蚕食教育公平。这些收送红包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和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系统的声誉,甚至还会引发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利益心理、投机心理等,严重污染了学生们纯洁幼小的心灵,更加腐蚀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说,维护师德尊严、守住道德底线是老师必须恪守的职责和本分,不能以普遍行为和社会风气当借口,降低自己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行为举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