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老话讲,干得多不如干得好,干得好不如干得巧。这句话在基层被广发流传,从我刚上班的时候就有前辈嘱咐过我。本来说的都是工作方法的事儿,可现在传来传去却变成了“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的意思了。很多人动动嘴皮子啥活不干,或者专门挑活干,可都没耽误人家晋升、得奖。反观那些埋头苦干、认真负责、懂得担当的人却被当成“异类”一样看待。他们的认真、担当,为了单位保驾护航,为了领导同事负责,可得到的结果永远不如那些说得好的人。久而久之,能干活的人逐渐的心寒,慢慢也都开始散养状态了。如何改变这种基层积弊已久的问题,不仅仅是组织部门在选人用人问题上需要公平公正,更要在激发和包户干部积极性上实现新突破,不能让那些有担当、敢负责、有能力的工作人员埋没。
其实造成这样的结果一般都是基层的政治生态普遍状态不是很好,挖门盗洞的“晋升风”盛行,有权有势就等于有了一切。很多基层的工作人员确实苦不堪言,脏活累活不少干,加班加点常态化,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无法打破这种“现实”。一次两次还能够忍耐,可次数多了,每个人内心都会多少有些失衡的。还有类似这种情况,每逢提职前,众望所归的有能力者,最后还是大热倒灶。甚至曾经有个领导说过这样的话,“先可事业编制变公务员的来,他本身就是公务员,着什么急!”这是什么逻辑呢?难道本身就是公务员还是晋升的绊脚石吗?
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基层工作、关心基层干部,在任何时期基层干部都会引起上级党委政府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的讨论。所以要坚持把包户干部、爱护干部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思想理念。不仅仅要保护好、发展好基层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敢担当、敢作为的勇气,要在选人用人上多下功夫,要严把德才标准,要坚持公正用人,要拓宽用人视野,更要激发干部的积极性,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要把那些能力强、敢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放在干部的岗位上,坚决摒弃过去那种无能无才之人靠关系提拔上位的“潜规则”。只有努力早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改变基层的政治生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