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一部纪录电影放在硬盘里很久了,一直想看但一直搁置,近日,终于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跟随着这些现代的能工巧匠一起走进文物修复工作,这份工作不光要求技术性,更要耐得住寂寞,耐力更好出众,慢慢磨性子的活儿。感谢这些文物修复工作者们,让我们穿越古今,感受那历史的味道!
影片一开始,故宫博物院那红墙碧瓦透露出的一种历史的庄严感,开一道道锁,打开一道道宫门,带我们走进文物修复工作,无论是木器还是钟表,从陶瓷到家具,都在修复的范围内。我们平时参观故宫博物院,展出的珍品古物都是经过他们的手恢复后重见天日的。与西方文物修复是有明显对比不同,中国在修复文物的时候,还是保持着我们一贯的思想,那就是接近文物原貌是最好的。我比较感叹的是他们流传下来的手工技法,和对文物的爱护程度,如果没有对这项工作的责任心和传承的使命感,怎么会修复出那么精致的艺术品呢。他们对于文物的意义不仅仅是修复,而是对于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眼千年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文物精致的打磨和研究,因为他们,才让我们感受到千年瑰宝的魅力,而不是一味的从书中的传言中知晓;因为他们,紫禁城的片片砖瓦都有了生命的意义;因为他们,传承匠心,传承技艺,传承的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影片中屈峰老师的一段话我觉得特别好,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但是这些问题还是跟人的境界有关系,我们这个世界,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始终是以人的角度来认识,这就是人和事物的关系。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什么是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中国人做一把自己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此外,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行呢?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行来。他都是以人来感悟物,体悟这个物,以物又来推导人,是这么一个过程。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这样的物就承载了人的意识、人的审美......所以说故宫的文物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我相信!
一道宫门,两重世界,感谢这部纪录电影让我们认识了可敬可爱的文物修复工作者们,他们的日常工作是枯燥而又繁琐的,但是他们的工作又是充满挑战和带有神圣使命的。匠心独运,我为他们点赞,感谢他们带我们了解历史的沧桑巨变,也希望每一名游览故宫的游客都能珍惜文物,爱护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也是这些文物修复者们通过自己巧夺天工的双手为我们还原的历史产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