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观看辽宁都市频道的《新北方》节目,看到一件非常感人的事情。老实说我很喜欢看这档新闻栏目,因为致力于民生力量,关注百姓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去年12月初的一条新闻触动了我心底最敏锐的神经,一直到近期的后续报道,我都一直在关注,一位普通送奶工不只感动了整个沈阳,也感动了我!
沈阳铁西新区辉山牛奶第一奶站的送奶工王秀珍,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单身母亲,一个人打着三份工,抚养正在读中专的儿子。但就在一个月前,11月29日,她的一个举动,却温暖了严冬里的很多人。由于父亲突然病逝,王秀珍急需回内蒙古老家奔丧,在去火车站的途中以及排队买票时,手写了165份停奶通知,并安排儿子冒着严寒连夜通知到所有的订户。
(转)12月2日,都市频道《新闻正前方》节目对他的事件进行了报道,随后,包括中央电视台、新浪网在内的众多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王秀珍被誉为“史上最敬业的送奶工”。现在,王秀珍出了名,她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新的一年开始了,对新的生活她又有什么期待?
12月30日凌晨两点,新北方记者出发,去触摸这位“史上最敬业送奶工”的心灵脉搏。
12月30日凌晨,刚下过一天的大雪,沈阳迎来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夜,最低气温零下二十六度,滴水成冰。
两点二十分,普通人还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香甜的美梦,王秀珍已经起床,准备一天的工作。
收拾妥当,2点25分,王秀珍准时从家出来,骑自行车到附近的奶站取牛奶。
零下二十六度的严寒中,在王秀珍骑五分钟的电动车才能赶到的这个小区里,只有两个订户。这意味着,她风雨无阻的跑上一个月,在这里才能挣到十来块钱。而王秀珍的一百六七十个订户,遍布在铁西的十三个小区。
现在是清晨的三点十五分,被称为史上最敬业送奶工的王秀珍才送了五六分牛奶,我们跟了她跑这么长时间,浑身都冻透了,但他还要在这座城市里,奔波上接近五个小时。接王秀珍在马路上骑电动车的身影。
王秀珍一直在跑着赶路,哪怕是七楼,也是一口气跑上去。为了不影响她送奶的进度,记者并没有跟完她送奶的全程。我们和王秀珍相约,在上午再完成对她的采访。但是十点半,我们找到王秀珍的地方,并不是她的家。
在铁西区九路派出所旁边的这家小饭店,我们见到了王秀珍。此时,她已经换下辉山牛奶送奶工的棉服,穿上了红色的服务员的制服,正在店里忙活。
这是王秀珍打的第二份工,每天上午十点半,送完奶回家匆匆吃上一口饭,她就要赶到这里上班。直到下午的两点半,店里没有生意了,她才能回家。
下午三点,记者再次来到王秀珍的家,此时,她刚刚下班回来。王秀珍告诉新北方,由于记者来采访,她跟奶站请了假,要不下午四点到六点,她还要干自己的第三份工作:到奶站取宣传单,去各小区做宣传,发展新的订户。这份工作,她每次可以挣到十块钱。
十九岁那年,从没坐过火车的王秀珍独自从内蒙古扎兰屯老家来沈阳结婚,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因为生活习惯的差异和前夫离婚,至今一个人在沈阳租着破旧的小屋,独自抚养正在沈阳市装备工程学校读中专的孩子。她必须同时做三份工才能维持一家的生计。
为了孩子,这个坚忍的女人选择将所有的苦难都自己默默的扛了起来,笑着面对生活。
生活,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直到一个月前的那个清晨,她接到了嫂子打来的电话,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之后便有了那一广为人知的、足以温暖整个沈阳的举动:她利用坐公交车去买火车票以及排队的时间,为订户们写下了一张张停奶通知,并由她年仅十七岁的儿子送到每一个订户的家。
王秀珍母子的举动感动了订户,他们给我们打来的电话,让这对贫寒的母子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名人”。不过,除了本地报纸的一些报道外,外界对她的评说和赞美,王秀珍直到今天也都没有看到。
成名了,但除了不时找上门来的记者,和打工时偶尔认出自己的市民,王秀珍的生活依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就这样,王秀珍拒绝了一个个好心人提出的要为她提供更轻松工作的好意,依然每天早晨两点起床,冒着严寒去送牛奶;依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辛苦的打着三份工;依然和儿子租住在这间十几平方米的陋室内,和别人共用着厨房和洗手间。日历翻到了新的一年,作为母亲的王秀珍只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就是能凭自己的努力供儿子读上大学。
在这个滴水成冰的寒冬里,平凡的王秀珍一诺千金、忠于职责的精神,触动着我们内心深处最柔弱的神经,给了我们最贴心的温暖和最真的感动,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冬天,并不冷。现在,王秀珍已经被申报为“温暖沈阳”的候选人,但她的生活,依然在继续着,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